那英:网络歌曲有好的 年轻歌手到了最残酷的阶段

来源:娱乐FOCUS时间:2019-09-19 10:22:30

暂别《中国好声音》一年后,导师那英回归。

持续六年参与一档综艺节目,那英眼见中国的流行音乐类型越来越丰富,变化越来越快,担任导师的同时,她也经历了自己的迷茫。

调整过后,她重新回到导师席,继续探索培养音乐新人的可能性,这是她参与这档节目的初衷。

作为极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天后级音乐人,那英成名于九十年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直到今天,她仍然是热门影视歌曲的主力歌手。她的舞台经验,也一直是吸引学员的王牌。

教学相长,那英和学员们在各自的世界里经历着自我更新。台上的学员,在她眼里还是一群青涩的孩子,他们成长于音乐极大丰富的环境,但那英觉得,今天这些年轻人才到了一个最残酷的阶段。

导师那英

角色:“评论别人,我有资格吗?”

遇见《中国好声音》之前,那英花三年时间开了出道二十年的世界巡回演唱会,推出她的第八张个人专辑,在自己的世界里突飞猛进。

1988年,这个东北大妞跨过了山沟沟,参加了那个年代的“好声音”,凭借翻唱苏芮的歌拿了金奖,被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赏识,纳入门下。

“如果一个纯粹的歌者把词曲创作的这首歌二度创作之后,能够那么动听,这也是没有人能取代的。”那英说。

从《雾里看花》到《征服》,那式情歌渐渐走向成熟,高晓松用“温暖辽阔”形容她的声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那英身处其中,扶摇直上。在时间的淬炼之下,那英在华语流行乐坛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中国好声音》筹备期,节目总导演金磊登门拜访那英,“说有这么一个音乐评论节目,希望我参加,然后希望我对乐坛有所贡献。”那英的第一反应是抗拒,“我从20岁唱歌唱到现在,突然间让我去评论别人,我有这个资格吗?”

那英回忆,2012年前后的流行乐坛平淡无奇,没有一丝波澜。中国的流行音乐需要新鲜血液,需要多元化的声音在当时并不多见。

金磊不死心,跑了第二趟,讲了很多“梦想”和“社会责任感”,“金磊导演是很会讲梦想的,讲了很多对音乐的责任,把我的形象说得特别高大”,讲到最后,那英觉得,“天哪,我要不来《中国好声音》对不起中国的流行乐坛。”

那英说,她来好声音的初衷,只是想把一个歌者唱到现在所积累的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态度都拿出来,分享给年轻人。

但是,等坐在那张红转椅上,她才明白“后生可畏”这件事,“突然发现台上每一个人都那么发光,那么自信,他们唱得那么个性,甚至有一些高音我根本达不到,他们都敢唱,我才知道我们真的要重新认识自己。”

第一次为谁转身,那英记不太清了,但有个歌手,令她至今难忘。那次,她从背后听到有人唱邓丽君的歌,“唱得甜美之极”,她转身才发现,站在台上的是个盲人。那一刻她被震撼,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不管为了音乐,还是为了生活,总归她能够把一件事做得这么好,你会非常敬仰这样的人。”

那英坦言,一个学员能够打动她,关键在于声音里的“纯粹”,她尤其青睐声音的叙事感,里面有情感爆发,只要在某个瞬间扎到她的心,她会毫不犹豫地转身。

有时候,看到她的手放在按钮上空,欲拍不拍,有些纠结。那英解释道,纠结的地方不在学员唱得不够好,在于那一刻她需要思考,“对这种声音转了之后,接下来怎么规划,怎么为他选歌。唱得不够好,就不会纠结了。”

穿着绿色T恤,抱着吉他的梁博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用近乎撕裂的嗓音唱了一首《长安长安》。在座的导师们对这种摇滚唱法保持观望,但那英还是为梁博转过身来,“你要再拖个半分钟就错过了,必须要转身了,我要对这个声音负责任。”那英说,转身的同时还是迷茫的,不知该如何规划这个声音,只是被声音里的固执和坚定打动了。

今天再看梁博,那英评价他是一位“具备全面素养的音乐人”。决赛前,那英决定带他拜访崔健,“我认为他可以去见崔健,”退一步讲,至少能更坚定他在音乐道路上做自己。

梁博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能见到这个中国摇滚教父级人物。等崔健真正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比赛结束后,梁博远离喧嚣,去国外进修。“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小小年纪,挺能沉得住气,”那英说,这是她最欣赏梁博的地方。

导师那英

生态:网红趋多,经典趋少

第八季《中国好声音》还在播出,导师对战环节,李荣浩帮学员选了一首网络歌曲《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这首歌在今年年初上线后,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已过十万。

网红歌曲登上官方卫视音乐评论节目,这是个新闻,因为它突破了圈层,打破了网友们惯有的鄙视链。有热心网友跑去原唱陈雪凝的主页给她留言,提醒她“上《中国好声音》第八季了”。

这个举动在微博上也引起一场关于音乐鄙视链的争论。李荣浩在微博一口气列了八条理由反驳这种鄙视链,他大声疾呼,“不要再给音乐分高低贵贱”。

人们对网红音乐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种政治正确,没有人轻易敢夸它。面对当下产生的争论,思考过后,那英的观点与李荣浩趋同,欣赏音乐只有喜欢和不喜欢,“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

那英不认同网络歌曲被矮化的偏见,她更倾向从创作的立场解读它,“我以前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写的歌,都非常有个性。”

那英有时也听网络歌曲,“网络歌曲有好的,有的一直环绕着你的生活,走路吃饭开车的时候,经常会有那么几句神曲灌入你的脑海中,你永远忘不掉,觉得‘今天我怎么一直都是这句’,比如说《我们不一样》,它有它红的道理。”

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给音乐生态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代是匆忙的,音乐是碎片的,人们的习惯在改变。”那英说,一首歌前面20秒不好听就被切了,这也造就了很多音乐不能成为经典。

出道三十年,那英眼见这个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就是每一个你看不见的音乐人,他都有可能走到你前面,”那英说,现实不是你今天站到小小的舞台,年纪轻轻地就会一直走得长远,可能突然有一天在另一个平台冒出另外一个网络歌手。但是,“谁也不想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

那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站在华语流行乐坛的十字路口,忍不住感叹九十年代的幸运。

1998年的春节,她和王菲要合作一首《相约九八》。两个人在录音棚从晚上八点唱到凌晨两点多,“我会听她唱那一句的情绪,好知道我接下一句的情绪,然后我要唱哪一句,她怎么加和音。”那英回忆,那个时候的歌手能潜下心来为一首歌揣摩,让它变得更丰满,让词曲作者满意,“我们也有这个能力把它变得更好。”

两人共同创作的默契给那英的一九九八年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二十年后,两人再度创作《岁月》,那英说,这首歌也是岁月的产物。春晚开始,两人手牵手登上舞台,“真的是20年,老了,从容了。”

只是,在她看来,现在一些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年轻歌手,他们才到了一个最残酷的阶段。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激荡》定档 任重郭晓东李念谱写时代奋斗史
下一篇:徐薏雯再次挑战古装喜剧 粉丝期待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