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你一定见过不少奇奇怪怪的建筑,它们形状各异,看上去完全不符合常规的设计。
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往往出现在在上海的市中心。
它们或因建筑的造型上有独特之处、有创意而成为打卡点,或者因历史原因,留下奇形怪状的建筑形状。
但我们今天去看的,可以说是最奇怪的一个。
而这个最奇怪的建筑是一个居民住宅,听说最近要拆迁,可能今年年底就消失于上海的市中心了。
01
这个“纸片房”有多奇怪
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附近有一栋20厘米的“纸片楼”,从侧面看只有薄薄的一层,奇怪又有点好玩。
曾经也是火了一阵子,被称为“纸片楼”。
在地图上甚至都可以搜到“纸片楼”的定位。
(来源:高德地图)
跟着导航来到宁波路上的无锡小区,在石潭弄的最南端,一抬头便可看见这栋造型奇特的建筑。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楼房的厚度差不多只有20厘米,外面还有窗户,是真真实实的居民住宅。
“薄如纸片”,却住着40多户居民。
事实上“纸片”仅是一种视线错觉,整幢楼呈“L”型格局,从两侧越往里越宽。
这两个边角就在小区的两个大门处,紧邻着周边的房子,空间十分狭窄。
从小区最边角的角度去看,才会有薄如纸片的视觉效果。
最窄的部分只是表面奇怪,当从马路十字口看去,其实再正常不过。
为什么会出现最薄20厘米的“纸片楼”?
可能是当时建造的时候,受到空间限制的原因,不得已才做成了最薄的边角。
据了解,这栋楼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建成。
当时建造的时候,大开脑洞,最大化的利用了宁波路街角这片空间。
做成“薄片”是为了在有限用地条件下充分利用空间,“薄片”只是建筑的小局部。
两边窄中间宽的三角形形状,最薄的地方正好从路边经过可以产生视觉偏差,造成2D的“纸片楼假象”。
虽然不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四四方方”的取向,却也是名声在外。
英国《每日邮报》还曾刊登过这栋大楼,称这里或许就是“全世界最扁最薄的建筑”。
这个外部造型奇特的建筑,户型也是非常罕见。
最边角的地方,户型呈三角形状,处处是尖角。
最宽地方6米,最窄则只有20厘米。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三角户型内部又被分割成多个小三角空间,这样的空间布置空间利用率比较低。
尖端处的空间几乎只能空置。
室内就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不论是外部奇异的造型,还是布局不合理的户型,都令人难以想象居住在里面该是什么样的环境。
02
在这样的建筑和户型里,居住空间是怎样的
“纸片楼”不是独栋的一个小区,它是只是无锡小区最特殊的一个位置。
从这里还可以看见东方明珠。
这幢楼房有五层,每一层还不是标准层,层高都有差异。
从居民口中了解,原先是没有五层的,由于空间不够使用,后来又加盖了阁楼。
一层则做成了商铺。
不符常理的建筑形状,内部空间是怎么样的呢?
为了真实的感受一下里面的居住感,征得一位居民大叔的同意下,我进去看了看每层楼的情况。
一进门,就是昏暗狭窄的楼梯。
扶手早已生锈,绿色的信箱一排排挂在楼梯墙面上。
每个楼道都堆满储物柜,开的窗户比较小,采光还是不足。
至于楼道里居民自己搭建的厨房也好久没用了,不时有外卖员进进出出。
这里最早是拿来做办公楼的,便没有设计厨房,也没有卫生间,生活就很不方便。
一间房仅20平左右,两个房间,一大一小。
空间太小,就连平时的杂物都没地方堆。
每层楼的过道被居民利用起来搭了简易的厨房,还放置了一个个柜子拿来储物。
这样,原本狭窄的空间看起来更拥挤。
但好在,窗户开了很多,采光和通风没有太差。
房间的门还是很久之前的红木门,旁边还挂着光明牛奶箱,体现着老上海人对光明品牌牛奶的偏爱。
往走道尽头走,最薄的那个位置,有一个小门关上了,究竟有没有利用上不得而知。
但从一层的面积来看,估计都没有6平,而且还是三角形的,只能堆积一些货物,做成了快递间。
店铺的门也不到一米宽。
整体的环境,很明显的感受到昏暗、破旧、拥挤。
居住条件较差,仿佛不是这个年代会有的存在。
在对面的石潭里小区,我看了看,意外的发现社区公共空间还有些不一样。
不仅卫生干净,还有改善的地方。
有一片小小的空间里做了几个活动设备,垃圾分类的区域既不脏也不乱。
快递站、外卖服务有序的进行着。
楼房年代旧,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也是以老人为主。
即便是邻近拆迁,老人们的生活也依旧按着原来的节奏日复一日进行着。
小区菜市店还营业中,老人家每天买完菜便两手拎着回家做饭。
卖螃蟹的也有,直接就放在家门口,也有人围上来选一选。
在道路口还有阿姨收破烂,两人闲聊着,似乎并不在意有没有生意。
有的老人每天就坐在家门口坐着和邻居聊着天,仿佛都在等拆迁。
不过这里确实马上就要拆了。
03
“几十年了,终于要拆了”
终于等来拆迁的老小区,最近什么样了。
据了解,上海黄浦区旧改动迁,南京东路街道宁波路地块将要拆迁。
附近的 这些 居民从一个多月前就开始搬家了。
从当地走访来看,目前已经有大约一半的人搬离。
在小区附近的街道、店铺都能发现政府为拆迁所做的贴士——宁波路上每隔20米左右就有的红色的拆迁标语。
小区内也拉上了横幅,已搬离的住户门上一个个也都标上了序号。
这次拆迁,涉及整个宁波路地块的小区。
这么多居民,拆迁是怎么安置的呢?
通过和老人家的聊天,我了解到在政府征收下,这些房子全部拆掉,大约在年底之后就没有了。
他们可以选择政府安置的动迁房或者货币补偿。
目前有的人已经签署好拆迁合同,只等拆迁就可以了。
搬家之后,一般都去松江、奉贤或者普陀租房住。
因为市区拆迁量大,租房市场供不应求,房价涨的厉害。
原先四千多的房租都涨到六千,所以没办法在老房子附近租房。
有人唏嘘,就这样拆掉是不是有点可惜,为什么会拆这个好玩又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呢?
对比旁边的来看,或许缺少贡献而不值得保留——
并不像其他国家保护建筑那样有名人居住或者有历史贡献。
上海每年拆拆建建那么多建筑,依旧保留很多优秀历史建筑。
像这栋“纸片楼”旁的大楼就还在保留。
拆迁是一个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对里面居民有所交代。
房子破了,没有好的居住体验,尽管坐拥上海市中心繁华的地段,也缺少二手房市场。
这对于没有条件在上海再买第二套房的老人来说,如何解决子女的婚房是个大问题。
小区虽然在市中心,但这里的居民依然有人做着最普通的工作,送外卖、送快递。
拆迁或许就是真正能够改变他们生活的转折点。
从城市本身来讲,老破小也影响城市界面和市中心的形象。
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很多地方的老破小等不到拆迁,这些房子都处于比较好的位置。
但因年代久远,设施环境比较差,脱离了真实的居住需求。
既卖不掉,也没有条件买二套,只有等政府征收,安置。
而等多久,谁也不知道。
那么要拆迁了,这些居民情绪如何?
从八月份第一轮黄埔区福建地块意愿征询99.72%的通过率来看,居民都比较支持。
注:福建路地块涉及宁波路无锡小区
十月还有第二轮征询即将拉开。
通过网络新闻和走访来看,这些年来,老小区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期盼比较强烈。
这次等来拆迁的居民,也是非常激动。
在回来的路上,我看见南京东路站地铁里有一个老人家拖着便捷小推车,安检人员问她带的什么东西。
“几十年了,终于要拆了,”老人家兴奋地和安检人员说道。
原来是她房子要拆迁了,在搬家呢。
看来,拆迁真的等太久了。
等了几十年,拆迁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以上为正文,来自微笑向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