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7、8、9月,中国电影行业可过得不容易。而当Q3财报一发,十家公司过半数亏损的局面则更坐实了这一点。
实际上,进入今年以来,“疫情”就成为了中国内地主要电影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绕不开的字眼,而由疫情反复所带来的负面连锁效应,也成为了左右它们业绩的直接因素。此其中,院线公司更是深受疫情“所害”:比如金逸影视,Q3净利润-1.29亿元,2021前三季度净亏损2亿元;又比如幸福蓝海,Q3净利润-7583万元,2021前三季度净亏损1.13亿元。
在这样的“新常态”下,电影产业上游出品/制作公司在定档策略和片量供应方面也变得绑手绑脚、施展不开,它们在Q3的整体表现自然也就乏善可陈了。
因此,Q3是业绩平淡的一个季度;而Q3的平淡,也基本定局了需要被下调的2021年中国电影行业全年业绩预期。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Q3也是中国影视公司们奋力争取平稳过渡的一段时间。它们直面困境、谋求出路,拥抱科技、开拓赛道,立足当下、收束宏愿……由此,中国影视公司同时也给Q3增添了不一样的注脚,那就是顽强和坚韧。
若百分百按审计周期来算,7、8、9月才是真正的Q3。无奈,疫情影响下的中国影市在暑期档和中秋档都不达期待,所以,当前不少影视公司的业绩表述和业务动态都被模糊成了含10月国庆档在内的“泛Q3”。
而对于港股上市和美股上市的影视公司来说,受审计和披露周期稍显滞后的影响,“泛Q3”则更显得顺理成章一些。比如,虽然爱奇艺只更新到了Q2财报和半年报,但在业绩解释时也已提到了Q3预告;而欢喜传媒、猫眼娱乐、阿里影业这几家上市港股的内容制作公司虽然也只更新到Q2财报,但其业务动态早已广泛关联到了Q3。
因此,本轮解读实际上是着眼于中国电影制作/出品公司的“泛Q3”解读,拍sir认为这样也会比干巴巴的“纯Q3”解读来得更有意义一些。
那么,此期间内中国电影制作/出品公司都表现得怎么样了呢?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合期亏损,盈利不多,胜在平稳过渡。
具体而言,在拍sir统计的十家内容制作/出品公司里,盈亏上的数量比是4:6,远少于Q2时的乐观。而即使有些公司未至亏损境地,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十分狭窄。
比方说,欢喜传媒和横店影视都止盈转亏,中国电影归母净利润亏损4361.95万元,万达电影归母净利润亏损3.48亿元。又比方说,在有所盈利的公司里,光线传媒和华策影视的归母净利润都不达1亿,华谊兄弟的4.77亿元归母净利润则是其持续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的结果之一,与票房表现关系较疏。
对此,各家公司也是有自知之明和清醒复盘的。就像券商分析,光线传媒主控的《五个扑水的少年》叫好不叫座,一度延期却被腾挪到了不合适的档期;又或者像万达电影自述:主控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完美爸爸》和《2哥来了怎么办》两部影片票房均未能达到预期,原定暑期档上映的《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也错过了亲子电影最合适的档期。
因此,在影片票房收入低迷的情况下,控制成本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从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中国电影等公司披露的Q3财报来看,“控制成本”四个字都有被反复提及;落到实处,它们也或多或少地在清理一些长期荒废资产或提高名下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此外,重点关注“控制成本”的应该还要有英皇电影(即,英皇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博纳影业。此两者虽未入列上表(英皇少有具体披露电影项目投资明细、博纳暂未有公开财务信息),但拍sir推测《悬崖之上》(11.90亿元内地票房)和《怒火·重案》(13.29亿元内地票房)的收益并未能完全覆盖英皇在院线生意上的缺口,《长津湖》13亿元的制作成本也让人捏一把汗。
所以,“本集团将坚持审慎策略,持续检讨成本结构,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英皇电影在2021H1财报中写道。而从Q3定下2021全年业绩落点的情况来看,下一个中国影市的惊喜则估计要等到明年春节档了。
既然疫情不可控、档期不敢搏、票房不能测,中国电影公司们是否就真的躺平待割呢?从泛Q3的情况来看,显然不是;更进一步来说,“激进者”甚至还加大了科技领域的布局和投入。
首先,即便受疫情牵制而不得不“温水煮青蛙”,传统影视公司里就没有真的在躺平的。 比如华策影视,不仅靠着网络剧《周生如故》和《一生一世》的热播来拉动业绩,而且后续内容储备丰富,据悉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正版影视库建设也进入了运营阶段。又比如横店影视最近(10月28日)则成立了科技公司,经营范围含个人互联网直播服务等,与其兄弟公司横店影视城作共同持股,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搭建自家的直播买票业务。
其次,互联网影视公司在科技领域上的布局和投入更是动作频频。 比如猫眼娱乐,通过坚持“科技+全文娱”的发展策路做到了2021H1业绩全线回暖,在内容制作方面也交出了《风平浪静》和《了不起的老爸》这两部成绩颇佳的作品。又比如阿里影业,依托电商资源优势深化了IP衍生和商业化业务,相关厂牌“锦鲤拿趣”同时切入潮玩赛道,以收窄亏损和提高盈利能力。
继而,尤以爱奇艺为最,互联网影视公司也加快了入局“元宇宙”的脚步。 具体而言,爱奇艺已推出了“奇遇VR”,创立了原创潮流虚拟乐队厂牌“RiCH BOOM”,在10月15日举办的“2021爱奇艺iJOY悦享会”上还公布了排布中的自制综艺节目《元宇宙唱将》。
不过,即便元宇宙被认为是当前最火热的科技发展趋势,扎克伯格近日也把Facebook改名成了呼应元宇宙的“Meta”,但其对中国电影行业整体的发展影响还是有限的。所以,以欢喜传媒为典例,介乎于传统影视公司和互联网影视公司之间行业参与者就选择了更加实在的前进方向:发展流媒体。
落到实处,就是欢喜传媒在9月28日的时候与中国移动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咪咕文化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双方不仅计划联合投资影片,而且咪咕旗下各平台客户端还就此开设了“欢喜首映”专区。9月30日,双方合作的第一部电影《龙门相》正式上线“欢喜首映”。
但需注意的是,布局流媒体绝不意味着放弃院线。 欢喜传媒于今年6月时与黄渤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该公司也仍在极力推进陈可辛执导《独自·上场》(原名《李娜》)的公映事宜。同理,即便爱奇艺与IMAX Enhanced合作进一步推进家庭影音服务建设,也新进上线了PVOD模式的云影院,但该公司仍紧握《忠犬八公》《彷惶之刃》等院线项目。
由此可见,中国影视公司不曾甘于Q3乃至2021年全年的相对低迷。除前述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控制运营成本等措施来争取平稳度过行业低潮之外,它们也有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铺设新的赛道等途径来寻求别样希望。
可惜的是,尽管有在努力,2021年中国影市业绩已然大定,上至龙头公司、下至一般观众都不得不下调市场预期了。 诚如万达电影Q3财报所言:预计无法完成业绩承诺,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回顾今年各档期的成绩起伏,从年初贺岁档的“3天13亿元开门红”、春节档的“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到清明档的“爆发一回”、五一档的“超16亿元仍低于预期”,再到暑假档的“电影院大范围停业”和中秋档的“遇冷疲惫”……中国电影市场业绩表面上似乎走了一轮过山车,然实际上却可能连过山车的峰顶都未曾摸到。而即使再添上国庆档42亿+的优秀成绩,已下调至年收500亿的目标都还不一定能顺利达到。
当前,新一轮疫情卷土重来、波及多地,电影行业从业者的心态又再度跌入煎熬。 而尽管与去年相比已多了很多开放抗疫、科学抗疫的政策和举措,电影院仍是最手无缚鸡之力的经营性服务场所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人心有戚戚。2021年只剩下短短的两个月了,国庆档后已无大档,圣诞+贺岁档“爆款相”和“爆款量”都不足,下个可期待的惊喜,难道就真的要等到明年春节档了吗?
从当前的定档情况和“想看”指数来看,拍sir认为把下一次影市惊喜寄希望于明年春节档还为时尚早。究其所以,主要是因为龙头公司和大体量项目还未完全入局。
以圣诞+贺岁为例,当前“想看”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由猫眼娱乐主控、刘昊然和周冬雨主演的犯罪爱情片《平原上的火焰》,以及由华策影业主控、古天乐和张智霖主演的动作港片《反贪风暴5》。然而,此两者“想看”指数虽高,却也断层般地甩开了同档期的其他影片,不见得是个有助于档期整体成绩起飞的现象。
看向明年春节档,除有大机率撤档的动画片《樱桃小丸子:奇幻笔记》之外,“想看”指数TOP3的《超能一家人》《奇迹》《四海》组成了“横店影视+坏猴子(欢喜传媒)+亭东影业(阿里巴巴/博纳影业)”的格局,龙头公司万达电影和华谊兄弟未见踪迹,大体量项目《封神三部曲》和《长津湖之水门桥》也未有消息。
显然,这不是个值得欢呼的现象。无论是站在提振影市活跃水平的角度,还是站在拉高观众观影期待的角度来看,为期7天的春节档都还有着更大的空间。
由此总结,中国电影公司在今年“泛Q3”的表现是苦中寻乐的、也是平稳而坚韧的。
回应拍sir数月前对半年报的分析,Q3的表现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电影行业已进入到了内外风险上行的“新常态”的事实。彼时我们说行业上下游要调整思路、做好长期攻坚的策略准备,如今看来,挑战或还变得更为艰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小保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