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影像第一股鹰瞳Airdoc率先上市,今年有望冲击亿元营收

来源:36氪时间:2021-11-05 11:59:31

6年前,在中关村的一家小茶楼里,鹰瞳Airdoc创始人张大磊,遇见了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

前者是一位医学院毕业生,从新浪网产品副总裁的位置上离职,抱着“让健康像空气一样普惠”的理想创立了鹰瞳Airdoc,而后者是一家早期科技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在业界,他还有个更为大众知晓的名片,即“百度七剑客”,是百度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2011年离开百度创立了九合创投。

“我和啸哥聊了不到10分钟就觉得很投脾气,是一类人。”张大磊告诉36氪,王啸和他聊完后当场就确定了投资事宜,“当时九合投我们的时候,我印象非常深,那个协议就一页纸,上面约定了投资金额和股份占比就结束了,没有任何乌七八糟的其它东西。”

在得到最早的投资方的信任后,鹰瞳Airdoc经过6年发展,产品经过多次迭代,历经7轮融资,最终于今日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了AI医疗影像赛道上成功上市的第一家公司。目前,鹰瞳Airdoc(02251.HK)已开盘,市值约70亿港币。

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是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对于背后的投资人、特别是早期投资人来说,那则意味着多年的陪伴,等到了投资收获期。鹰瞳Airdoc为何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继而率先上市?

在这样的时刻,回溯鹰瞳Airdoc走过的路,复盘行业关键逻辑,将具有独特意义。

一、“金标准”

如今的AI医疗行业,已是绝对的风口,除了鹰瞳Airdoc之外,还有科亚医疗等三家企业都已先后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随着一批企业的密集上市,行业集体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这个行业曾经一度沉沦,在资本寒冬中,部分后来跑出来的企业在当时都无人问津,遭遇了融资难,多数企业更是永久的倒在了寒冬中。而融资的困境则是由于政策的审评审批迟滞引起的,AI医疗真的有价值吗?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疑问。

早在2018年初,行业里人们就开始悄声讨论首个医疗AI影像产品过审的时间点。但在之后两年中,除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过几份相关政策文件外,其它却迟迟没有动静,没有通过任意一款医疗AI产品的审批。

两年之后,当众人对于审批已经失去耐心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启加速审批节奏。

2020年1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通过了首个医疗AI三类器械产品,是科亚研发的CT-FFR产品。紧随其后,“首张肺结节AI III类证”、“首张AI+CTA III类证”、“首张AI影像辅助决策III类证”接踵而至。而鹰瞳Airdoc的核心产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也于当年8月10日通过了NMPA(国家药监局)批准,获得医疗器械三类证。

在产品的审评审批上,行业进入了新阶段。经36氪统计,仅2020年,NMPA就批下了10张III类证。

当行业的关键变化发生后,资本又杀回了医疗AI,离开的风口又回来了。

从2020年下半年起,行业里大额融资频现,多家企业在2020年连获2-3轮融资。在融资浪潮过后,紧接着行业便迎来了商业化大战和上市潮。

随着招股文件的纷纷披露,人们才发现鹰瞳Airdoc,虽同在一个赛道内,但鹰瞳Airdoc是跟其它三家已交表的企业明显不太一样的企业。

首先,训练AI模型,需要海量结构化、精准化、闭环的大数据。而鹰瞳Airdoc的数据来源则是眼底的AI数据,截至目前,鹰瞳Airdoc招股书披露其已拥有370万份真实世界用户视网膜影像数据。这种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不仅能够通过高效的算法训练来验证和改进其AI医疗产品的性能,而且已成为了新的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核心准入门槛。而其它家的数据来源则都主要是放射科或影像科的CT数据。

其次,在产品的定位上,鹰瞳Airdoc的产品不仅能应用于医院的内分泌科、眼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体检科等众多科室,还在院外场景获得了广泛使用。用户只需支付相对较低的价格,即能获得覆盖糖尿病等数十个适应症的筛查,鹰瞳Airdoc是AI医疗行业中产品率先应用于大健康场景的企业。而其它家的产品,主要定位于院内场景效率的提升。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鹰瞳Airdoc的技术路径,即通过视网膜影像数据来筛查和诊断疾病,这在临床上本身就是一个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行业里如其它的AI医疗影像企业的产品,比如在筛查出来影像的异常后,还需要通过病理检查等方式才能对疾病做最终的诊断。

这个“金标准”的发现,对一家AI医疗企业的研发来讲,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技术路径和研发方向,还更关系到更长远的产品场景适配和商业化落地。因此,对于想“让健康像空气一样普惠的”鹰瞳Airdoc来讲,这个“金标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鹰瞳Airdoc创始人张大磊向36氪坦言,在企业创立的初期,鹰瞳Airdoc尝试过很多研发方向,开发过肺结节、AI分诊、CDSS等多条产品线,但于2016年年中时最终明确了视网膜影像这个研发方向。

而这个方向的选择,正是得到了鹰瞳Airdoc幕后早期投资人王啸的帮助。“建议聚焦糖尿病……推动软件定义硬件,软硬件一体化,将硬件成本极大的降低下来……不要只盯着医院,关注更广阔的大健康场景……”,王啸6年前的这些建议和战略梳理,都成为了鹰瞳Airdoc发展的烙印。在鹰瞳科技的发展上,九合六年相伴,充分体现了早期机构的独特眼光和耐心陪伴。

对于作为投资人的王啸来说,虽然在投资上没有固定的“金标准”,但背后是对技术、产业、时机、团队等多维度的判断,而九合的取胜秘诀就在于“对科技发展脉络的理解和对于早期机会的敏感度”。比如,在人工智能赛道上,九合自2015年AI赛道尚未兴起之时就开始布局,已陆续投资了超过20个AI相关的项目,覆盖层次从技术底层到应用层,覆盖不同行业领域。

随着鹰瞳Airdoc的上市,最早支持(第一轮、第二轮)鹰瞳Airdoc的九合创投也将从鹰瞳Airdoc这个案子上收获预计近百倍左右的账面回报。除了鹰瞳Airdoc和年初上市的青云科技,九合今年有十余个项目通过并购等其他方式退出,平均回报倍数近50倍。预计未来一两年内还有五六个项目进入上市融资通道。凭借众多案子的胜出,九合创投近年来连续创造了IRR高达70%-80%的基金回报。

二、在院外场景率先商业化

当前,商业化是行业的绝对核心主题。随着各家企业纷纷交表拟上市,企业不仅需要有一份可观的财务报表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更需要建立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将企业的发展带上一个良性的轨道。

据招股书数据,2019年,推想医疗、科亚医疗、数坤科技分别仅录得收入660万元、120万元、80万元,这与动辄近亿元的研发投入相比不值一提。而鹰瞳Airdoc同年即取得了3000万元的收入,远超其它企业。此前,36氪即报道过,鹰瞳Airdoc今年的收入今年有望逼近亿元级。

鹰瞳Airdoc是为何能在行业里率先走出商业化道路的呢?

这跟鹰瞳Airdoc的产品布局有关。

Airdoc的产品管线

根据行业经验,内分泌科医生一般会将糖尿病患者转至眼科进行眼底检查,以检测及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于医生和患者,诊断此类疾病都非常耗时。此外,过去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且缺乏经验丰富的医生,导致难以扩大眼底影像分析的渗透率,以及难以对慢性病进行快速、有效及可扩展的早期发现。

针对适用于慢性病的价格低廉和高效的需求,鹰瞳Airdoc通过加强辅助诊断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及提供无创、准确、快速、有效且可扩展的辅助诊断解决方案有效的满足了行业需求,便在院外的场景中率先实现了商业化。院外场景包括体检中心、社区诊所、保险公司、视光中心、药房等。

比如,鹰瞳Airdoc早年的产品即布局了体检机构(如爱康国宾)和视光中心这样的大健康场景,给B端客户创造了给客户的专业化服务、拉动销售等价值,在这之中实现了商业化。

据招股文件披露,鹰瞳Airdoc旗下名为“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能为用户提供基本的健康评估,有助于检测包括视网膜异常、视神经病变等诸多风险指标。该解决方案仅用于检测在其覆盖范围内的疾病和病灶的相关风险指标,并不视作医疗器械来进行监管,因此也无需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评估或获得监管批准。截至2019年12月31日及2020年12月31日止,该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分别为鹰瞳Airdoc贡献了2190万元、4280万元的收入,撑起了公司绝大部分的商业版图。

随着医院场景的破冰和行业的发展,鹰瞳Airdoc也走出了更全面的商业化道路。

鹰瞳Airdoc已获批III类证的产品AIFUNDUS能利用视网膜影像等数据准确检测及辅助诊断慢性病,具体来说,鹰瞳Airdoc-AIFUNDUS工作流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视网膜影像采集、影像质量控制以及影像分析及分类。分析完成后,将生成带有视网膜影像、检查结果、疾病进展及转诊建议的报告。医生可在提供诊断及医疗建议时参考该报告。医生亦可参考该报告,决定是否有必要转诊至其他科室(如眼科)进行复诊。

据招股书数据,鹰瞳Airdoc目前已与多家医院建立关系并获得覆盖16个省的约200家医院对鹰瞳Airdoc-AIFUNDUS (1.0)的初步购买意向。在具体定价上,鹰瞳Airdoc目前已经通过5个省的物价。比如根据安徽省发布的定价指引,安徽省的两家医院分别将鹰瞳Airdoc单次眼底影像分析的价格设定为人民币140元及人民币180元,通常每次检测,能为鹰瞳Airdoc创造40元至70元的收入。

在To H、To B、To G等几大场景的收入加总后,鹰瞳Airdoc今年的收入有望逼近亿元级,有望能向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交出一份不错的财务报表。

不过,在创始人张大磊眼中,他想实现的是另外一串数字,“筛查的时候如果发现了一个重大阳性的病人,然后引导他就医之后,他能消除疾病的隐患,变得健康了,我觉得这件事比我们签一笔几千万的单子或许都更有价值。”张大磊说,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普惠且高效的健康监测,是鹰瞳Airdoc所真正要追求的。

2020年,鹰瞳Airdoc视网膜筛查中发现的有重大阳性的用户有22291人,这才是真正让张大磊觉得鹰瞳Airdoc做的事情价值所在的地方。

三、上市后,AI医疗往哪走?

随着鹰瞳Airdoc的成功上市,AI医疗影像赛道终于迎来了第一家登陆二级市场的企业。可以预见的是,推想医疗等也或将紧随其后,纷纷登陆二级市场。

在早期的创业历程中,各家企业皆从一个核心产品切入,但随着数据积淀和技术的发展,头部玩家研发其它管线的边际成本在不断被拉低。目前,各家企业皆从单部位走向多部位、多病种,丰富产品线布局。

产品管线的布局给商业化带来的影响是,多家企业除了在核心产品上具有差异外,在多个产品上皆陷入了同质化竞争。比拼落地医院数量、比拼落地医院的付费转化、比拼商业化收入,这些都是行业每一天都正在上演的竞争场面。

但是,目前行业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相比商业化收入,人工智能究竟医疗行业创造了多少价值、筛查出了多少阳性的病人、满足了医生多少需求,为用户建立了怎样的健康监测网络?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AI目前还只解决了医疗特定环节上的一个问题,从早期的筛查、到临床中的诊断、诊疗再到后期的慢病管理、健康管理,AI医疗都有太长的路要走。

相比于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现代医学,人工智能进入医疗的时间算非常短暂。诸多医疗影像AI企业成立至今,也不过才五六年的时间。当技术遇到关乎人们生命健康的医疗,尽管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确有效益,但从安全性、伦理角度,也需要一个逐渐接受和渗透的过程,这就决定了AI医疗影像的商业化速度,很难一蹴而就,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量变,才能真正“水滴石穿”。

在张大磊看来,鹰瞳Airdoc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任何的某家企业,而是用户的认知,“太多的大众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管神经还可以监测,然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监测的方法能通过上网就实现,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监测的时候可以就只看视网膜,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从哪找到我们的服务。这一层层的转化率过滤下去,就会让导致下面的漏斗特别小,我们要把每一层的转化率都提上去,就会消耗很多年的时间。”

张大磊说,AI医疗必将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坡,“我们必须认认真真把产品做好,认真把这个客户服务好,我们才有可能把这个事情真的给做起来。”

对于公司和行业未来的发展,张大磊说,有三种情况值得警惕:“第一种就是我们天天盯着投资人,天天盯盯着竞争对手,而没有天天盯着客户需求,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第二种就是我们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真正的刚需,也就是我们 Product和Market之间不Fit;第三种就是我们想象中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市场上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就是我们可能造了一个弓箭,但是实际上最有效的是造个大炮。”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