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职场试炼、场景认知与痛点分析

来源:36氪时间:2021-11-08 20:58:42

陆陆续续进入秋招,最近也收到很多投稿——“海投一个都没中啊”“所以秋招真的是千里挑一吗”

今天的文章和大家聊聊,秋招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同时也为大家复盘一下有趣的模拟群面活动。

01沉浸式秋招体验,是我没跑了!

关键词1 迷茫

首先,进入秋招沉浸式体验之前,其实很多人想的是——“我要不要秋招?”

新的人生阶段,突然的角色转变,既想闯出熟悉的环境,又害怕未知的世界,从而迷失了方向。

在没有方向的时候,我们总渴望听听过来人的建议——

关于同学的建议,他们可能跟随大流,挤入各种“大厂必过”课程,加入各种考研考证班。加入人多的队伍,当然更有安全感,但更希望你走出自己的道路。

关于父母的期待,他们可能希望你过得轻松点,体面点,压力小点。但我们虽然有义务回应父母的期待,但不一定按照他们的规划走,毕竟父母的出发点是我们过得更开心,我们更应该为自己负责。

以上种种,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决定了就去做吧!

关键词2 恐慌

好了,既然决定要秋招了,那就做吧。

相信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我们都曾发过誓:“要出人头地!”

但空如白纸的我们,碰到“秋招”这座大山后,总会缩起来说——“还是躺平吧!”

“害,秋招确实很难,千里挑一。”

因为秋招前期是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刷掉的时期,从网申、简历、笔试、群面到一二三面…于是不断陷入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漩涡。

这很正常,但秋招拼的就是心态不是吗?别怕,打起精神来!

关键词3 焦虑

既然克服恐惧了,相信又有很多人,被焦虑渗透着——

“怎么办,只剩一个月,我还有那么多简历没投,那么多笔试没做,那么多面试没过,完了完了……”

如果你接下来还有这种状态,请立马打住!

因为现在已经没有更多时间,留给你胡思乱想了,这时候更应该抵制情绪的泛滥:

“我应该庆幸,在秋招之前,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必须马上查漏补缺。”

在有限的时间里,把那些胡思乱想的时间腾出来,专注于解决问题,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当你要胡思乱想焦虑人生时,赶紧去刷题、总结、练习,寻找正向反馈,远远比空想来得踏实。

关键词4 落差

卷怕了,卷怕了

秋招进行到后期,无数个心酸时刻涌上心伤。

可能是不断有大佬在朋友圈晒出offer,可看看自己,这也挂了、那也错过了,啥也没有…

可能是一天来回奔波,饭也没吃,在公交车上头很晕,默默看着窗外,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

“前途茫茫,想象和现实的距离那么大。”

这个时间点,考验的是大家的心态和耐心。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所有人的能量都快耗尽了。

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你就是最后的赢家。

关键词5 喜悦

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啊?是吗,真的呀,好棒呀,太好了,好的好的,可以可以,谢谢谢谢。”

剧情的走向要是这样就好了!秋招也许不能决定我们的一生——

千挑万选出来的岗位,真正上岗时也可能发现不喜欢;在职场上被虐成菜鸡的同学也有可能再次选择求学,补足底层知识。在这个年纪小小地摔一跤,也不证明你有多差。

“试炼的终点是花开万里。希望你以渺小启程,以伟大结束。”

02 场景认知:给在线会议设计新功能?

背景:许多社交活动无法正常在线下进行,很多学校和公司将会议、面试和办公都转为线上。

要求:给在线会议设计1-3个新功能来提升活动效率。

答辩总结:

嘉宾点评:

当拿到题目时,先从题目中摘取关键词,如“社交活动”,“无法正常在线下进行”,场景被分为“学校”和“公司”,“1到3个新功能”,“新功能”指的是在线会议目前还未满足的能力,这道题最关键的六个字是最后的“提升活动效率”,这说明我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需要定核心指标去做量化,以及去和没做之前的做对比。

题目中提到的各项场景,进行快速筛选,找到各自认为最适合最应该去做的场景作为讨论点。

根据每个同学自己的经验,会有不同场景的选择,在团队中快速建立统一的认知,找到之后团队需要集中讨论的场景,大家选择的学校场景就是比较适合的点。

需要围绕场景的每个痛点定下一个指标,因为每个痛点都可以上线很多功能,每一个功能分别上线之后,能够对这个指标提升的效率是多少,如果给不出来这个指标的话,可以从共识上去说服别人。

在现实工作中,如果两组都要围绕一个痛点做功能的话,老板会更喜欢从公司的角度考虑的方案,比如说可能给出的方案用这个指标量化之后,提升了整个产品的使用率或者产品的费率等等,就会推导到为什么这个方案在这个场景下以及当前我们有限的资源下是最优的,所以做所有相关的需求或项目的时候都会需要一个核心指标。

接下来就是做痛点分析的具体阐述,假设不是在线上做这个事情,在线下的课堂是怎么进行的,为什么到了线上就会出现痛点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老师这一侧,还是在学生这一侧,这些痛点的细节都需要阐述清楚。

功能设计这块,需要考虑的是做的功能提升的效率是为老师侧服务,还是为学生侧服务,以及考虑应不应该做这个功能,以及每个功能的优先级是怎样的,这些都需要一个核心指标去说明清楚。

另外,需要测算这个功能做完以后可以带来多少收益空间,表面的是为了提升某个活动的效率,深层次的需求是通过满足了这个效率提升的这个场景能够带动在线会议在某个场景下多少使用量的提升,以及它能够拉动我们有付费意愿的客户的渗透率,我们需要通过测算收益空间作为我们做这个需求的一个长期的成功指标。

每个产品的功能点都会有自己的终极形态,但是终极形态之前都会有一个中间态,这时候就需要产品的roadmap,里面有些功能我们可以先进行mvp迭代,用户效率提升了或者同学们的反馈变好了,那么通过一个简单的需求的反馈,再去做一个难度更大的需求,会更有说服力,以及说对这个产品的理解程度会更好。

03 痛点分析:如何成为群面King/Queen?

1、重要角色缺位

其实说到群面,就少不了去谈角色定位的问题。一场群面中我觉得不能少的是leader、timer和recorder。形象一点,就类似于一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开发,没有产品经理项目没有人领头,推进困难;没有项目经理,项目难以保证按时交付;没有开发,项目如同空中楼阁。

这次的群面中,有比较明显的leader,但没有明显的timer和recorder分工。这就为后期埋下了隐患:如果leader自己没有有意计时,组员也都没有计时的话,这次群面很可能就没能把握住时间按时报告;如果没有同学有意记录并且适当时间总结的话,中间讨论的内容就会遗忘、过分发散,不利于结论收敛。

小提示:不要觉得Timer 和Recorder没有leader角色重要哦!

Timer 可以控制时间,你可以利用提示时间来为自己争取一个主动发言机会,也可以通过提醒同学注意时间来刷脸哦。

Recorder最后有可能就是汇报人,这也是很好的表现机会呀!

还有,在群面里要注意全局观:大家不去担任的角色如果你能迎难而上且做得漂亮会很加分哦!

本次的缺位还体现在leader的职责缺位。leader按理来说应该担任起产品的职责,带领团队搭建好分析框架并步步推进,又要担任起项目经理的职责,带领团队完成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第一个任务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第二个任务是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但是这次的leader没有很好地做到这几点。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开始会这样说:

“各位同学,我们总共的时间是60min,刚刚大家应该都对题目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建议我们前5分钟看题目并且思考一下产品可能的方向以及具体功能;之后5分钟,我们讨论出产品的具体功能做什么(第一个里程碑);接下来10分钟,我们完成产品的获客推广方案(第二个里程碑);再10分钟,我们完成产品的规划方案(第三个里程碑);接着10min我们完成产品的商业化方案(第四个里程碑);最后10min我们来总结出一个最终的报告,推举一位同学来做一个pre(第五个里程碑)。我们需要两位同学来计时和记录,有没有同学愿意的呢?”

其实呢,这个过程就是把群面的大任务分为几个小任务,并对每一个任务分配一定的资源(这里就是时间和人),把握好这几点其实对于群面来说十分重要。

在这里再深入一层,对这三个角色强调几点:

leader尽量不要兼职其它角色。leader不仅需要搭建框架、把控时间,也需要及时识别讨论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思维偏差(范围过大或太过细节),需要及时收回;也需要及时关注团队成员,如果发现有同学参与度低或者跟不上要采取措施让同学跟上。因此很可能顾此失彼,前面提到leader跟timer应该协作来控制时间,一方面leader需要做好规划,另一方面timer需要专心记录时间而不是让leader分心记录时间;

timer也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报时器,你是项目经理的角色,是第二leader。比如说在项目太过发散时,timer可以提醒”我们还有xx时间结束,这部分不是很重要,我建议这部分加快进度“,而不是”我提醒大家一下,还有xx时间这部分就结束了“。timer要起到辅助leader把控方向,同时控制项目进度的作用;

recorder掌握的是整个团队的生产力,因此不仅仅记录好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有条理。最终汇报的可能是你也可能不是你,但是能让最后的汇报人拿着你整理的逻辑清晰、条理简洁的内容做一个良好的汇报对你来说无疑是加分的。

2、产品知识仍有优化空间

其实这个并不应该出现,从自我介绍中能够了解到应该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些互联网经验,但是这次的产品设计问题比较大。

设计的是一款大而全的产品,希望涵盖出行和医疗两个领域。这样的产品,第一是技术实现困难,出行的调度算法是一个很难去做好的问题,尤其是如果加入拼车、顺风车等功能难度成倍增加;第二是硬件负担大,聚合的功能势必带来更大的性能消耗,老人机能否支持这种消耗还有待商榷;第三,综合性平台的运营一定不如垂类平台,出行类产品的司乘运营、互联网医疗的医生运营都不如垂类平台,自然用户体验就会差,留存率不高,这种大产品就活不下去;

想做平台类产品。平台类产品很困难的一点就在于,必须要双方都参与才能构建起一个平台,对于出行来说,怎么拉拢来司机(当然现在司机的选择也会多元,但是平台怎么做好司乘匹配是个大麻烦);对于医疗来说,怎么拉拢来医生,都是给自己挖了坑;

想做医疗这种强监管行业。医疗这种行业受到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大,互联网医疗需要企业取得一定资质,想做这种产品一般来说需要有一定资本。同学也有考虑到,提到可能需要去挂靠大厂,但是为什么大厂需要这个产品呢,跟现有产品相比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呢?这个很难回答;

需求定义不清晰。整个的方案我感觉只是找出了一个大方向或者设计模式,但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并没有亮清楚。

3、细节问题

不要用投票的方式表决,因为投票的话会显示出你们的团队内部没有达成共识,这一方面会浪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会给面试官留下leader没有能力统一团队共识的印象。

同学在汇报过程中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能够用一些引导词吸引注意力并且显示出逻辑,比如说“宏观上”、“微观上”等等,而且比较好的是有在开头做一个overview的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叙述过程中,个人口头禅比较多,而且会出现一些想到哪说到哪的举例子情况,冲淡了内容重点和逻辑性。如果是我的话,我比较建议的叙述模式是这样:

“面试官您好,我们希望做的是一款互联网医疗产品,主要面向的人群是一二线城市老年人及其子女,解决其看病操作困难的痛点。以下我们将会从产品功能设计、用户获取、产品规划和商业化路径四个方面去向您讲述。

第一是产品功能设计,我们采取了xx、xx功能,分别解决xx用户在xx场景之下的xx痛点。

第二是产品用户获取,针对我们的目标用户xx,我们将会采取方式1、2、3等方式去实现拉新效果……”

除此之外,不要在队友叙述的过程中打断,这样的话会显得你们团队合作意识非常差。换到工作场景中就是在一个项目中,产品快要发布了,开发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说没有解决或者还需要补充,这很容易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

小提示:如果在补充的过程中先肯定队友的观点,再补充观点会显得比较有礼貌!

如果希望补充,可以在队友提完方案之后补充,这个阶段一般面试官会允许队友补充一下的。但是这个时候也是需要注意,不要补充太过细节的东西,理由类似前面的一段;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要否定团队已有成果,这只能显示你们刚才的讨论有问题,或者会被质疑为什么讨论的时候没有提出来。

文章最后,通过职场试炼、场景认知与痛点分析的沉浸式体验,相信你一定收获很多,欢迎在评论区讲一讲你身边的职场故事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光Ushine”(ID:gh_77b79afcba9d),作者:有光团队,编辑:吾浩学长,36氪经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