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破圈》,作者:顾及 著,36氪经授权发布。
当别人问我在做什么的时候,对于不熟的人,我会说休息一会儿;
而对于熟人,我会很坦诚的说:我提前退休了。
通常对方下一句就是:恭喜你财务自由了。
然后我就得解释一番:我并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只不过实现了“超市自由”和“精神自由”。
超市自由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来说都不难实现。那这里就聊一下在没有财务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精神自由?
初步的精神自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摆脱自我价值感对于金钱和物质的依赖。
2. 摆脱自我价值感对于他人评价的依赖。
3. 摆脱自我价值感对于工作的依赖。
这三个方面的底层核心是建立起自给自足的价值感来源。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面对衰老,我选择在北五环隐居》里,我探讨过个人价值感的三种层次:
第1个层次是源于外在的证明,比如钱、权、名、个人成就、外界评价、他人看法等等;
第2个层次是对内在特质和能力的笃定,是需要大量第一个层面的证据积累后才能产生的对自我的信念,但这些不容易被外部影响,所以会比较稳定;
第3个层次则是一种感知:我是这世间最大的奥妙,无需证明我自己。
实现精神自由的过程首先是通过外部的认可、金钱物质上的证明或工作上的成就,来搭建起一定的自我价值感,然后再逐一把这些外部支撑点给拆除掉。
它是一个先搭建后拆除的过程。如果你还没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那有可能你以为的“精神自由”会在外部考验来临时不堪一击。因为从来没有拿起过,何谈放下?
所以这篇文章的受众是,通过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人际互动中获得的满足感、或是在金钱和物质上获得的安全感,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已经搭建起来的人群。
为何要把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自我价值感拆掉?
很多时候,我们搭建起来的这些价值感是基于外部事物的评判标准,不是我们内在真实自我的评判标准。当你内在需要探索真实自我所需所想时,你要做的就是逐渐拆掉这些限制框架。
这就好像你把脚手架拆除了,才能看到一个建筑的真实样貌,并且可能惊奇地发现,它居然有着很稳的地基。
至于为什么我在拆掉这些脚手架后会选择提早退休,是因为当你精神上实现初步自由以后,你的自我价值感就不依赖于外部的事物,包括工作,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有自由去选择内心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对于有的人来说,也许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工作, 对于我来说不是。所以从不感兴趣的工作“退休”下来,全身心的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对于我个人生命最有效的利用。
在这里我并不倡导极简主义或者是节俭到抠门, 而是做到内心状态不受金钱的多少的影响。
要拆解掉在金钱上或者是物质上的依赖性,其实是需要让自己体验一下,或者至少是见识到,充沛的物质条件对于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才能让你放下对于无穷尽赚钱的渴望。
也就意味着它的确是需要具有见识一定物质条件的机会。
我见过一个人,他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还在深圳有好几套房,可是他还是想买更多更大的房子。
他问我:“住大别墅难道不好吗?”
我说:“是挺好的,可是我没觉得它是个必要。住与不住并不会影响我的幸福指数。”
他一开始挺不理解的,后来我们探讨了一下彼此的成长环境,发现他从小是苦过来的,甚至还睡过桥洞。所以赚钱让自己住得特别舒适,是他内在很高的优先级。
而我从小出生在中产阶级,衣食无忧,虽然有一阶段家里因为父亲得了癌症而比较窘迫。但也没沦落到要睡桥洞的地步。
不同的成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一个人对金钱物质欲望大小的不同。我因为幸运的没有经历过那一段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所以放下对这一块的依赖,可能比他更容易一些。
也因为一些认识的朋友关系,我以前坐过私人飞机,乘过私人游艇,吃过很贵的美食,见到过数十亿价值的私人收藏,所以从体感上来说,我体会过富人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在那种状态下,时间长了,对这些也习以为常, 所以要放下也容易了。
除去不同的成长经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金钱或者物质享受的依赖是源于对于获得这些东西时,自我幸福感的预期。
我们在想象,未来当我们很有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很开心。其实把这个预期破除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破除这种依赖性。
我以前在金融界接触过大量特别有钱的人,可惜的是它们很多人并不开心或者是幸福。住着巨大的别墅, 或者是身价好几十亿,但是活的苦恼的, 说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的大有人在。
我也见过全世界排名前50的亿万富翁的子女,开的是丰田的轿车, 日常花销跟中产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却活得很开心。
所以这里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足够的阅历:当你见过不同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后,你会发现一个人内在的幸福和他拥有物质的多少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都取决于这个人如何看待金钱和物质。
能够活得比较自由洒脱的,会把金钱和物质当做获得其它东西的手段。但是他们不会迷恋于这个手段本身。
而有些人则会被手段所困。我经常遇到人会觉得:只有我实现财富自由以后,我才能做我想要做的事情。但他真实想要做的事情,并不需要多少钱。这些限制信念都是本末倒置。
但有的人会说,你说这些我都懂,但我依然觉得钱不够。
这时候需要做的是仔细分析一下,你到底需要多少钱?
首先先统计一下,你过去3~5年的平均开销。这可以从微信支付宝,信用卡账单,公司存款结余等统计出来。
然后把里面一次性大型开销或者是意外性开销剔除出去,你就可以得到假定没有意外的时候你的年均花销。
对于我来说差不多是12万左右, 这包括租房的费用。
这里面需要说明一下,很多人对于房屋的态度会夹杂太多的个人感情和环境影响在内。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觉得需要住很大的房子。30-40平米已经绰绰有余,我也不觉得租房和拥有自己家有很大的差异,买房也更多是一个投资手段。
面对金钱、房子和物质, 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所以你可以考虑仔细的剖析自己的观点,看看里面是否有更深的不安全感或者外部影响。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没钱,缺爱,最底层的恐惧来自哪里?| 思维实验》。
通过不断的对自己各种不安全感的拆解,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对很多东西的欲望会从“我需要它”变成“我享受它”。
这种转化意味着:不是因为有了它我感到安全,而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做出更好的创造。
作为租房北漂一员来说, 如今我的开销不算高,并不是因为我会对自己比较苛刻,而是会把钱花在真正自我想花的地方,而不是给别人看的地方。
一方面来说,我的确享受过很贵的东西,但是回顾一下, 会发现它给你带来的愉悦感受,同样可以被很多平价的东西带来。
对于我来说,一顿米其林大餐的愉悦感和品尝自家种的水培蔬菜的感受是类似的。如果有好的黑珍珠餐馆,我也不介意破费一顿享受一下,但早已没有最早的那种新鲜感和内在的小小的炫耀感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物质的追求都是为了填满内在的一些空洞。所以如果自己做过很多内在分析的工作,把这些空洞用自爱和理解去填满它,自然也就不太需要很多外物了。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虽然因为纯粹的兴趣爱好而购买的不包括在此类,但是有很多所谓的兴趣爱好其实也是为了填满内在的空洞, 这是需要细细辨识的。我以前就在身心灵这个领域上过当。
另一方面,工作生活这么多年,确实也积攒下来了不少物品。我“断舍离”过后还有两衣橱的衣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除了一些消耗品之外, 这辈子都可以基本不太需要买衣服。
我也在陆续把以前买的几件奢侈品转手出去,因为觉得内在价值已经不需要用这些来体现,反而是一些棉麻布的衣服和包挎在身上,感觉更自然一点。
其他兴趣爱好所需要的装备过去几年也差不多都备齐了。所以除了旅游和书籍之外,就基本没有什么日常生活之外的开销。
对物质上没有追求,并不表示会忽略正规的保障,医保、社保、大病保险这些没一个落下,也同时还额外买了养老金的保险。所以以过去工作十几年的积蓄外加好好理财,好好注意身体健康,不生大病,的确是够退休了。
当我决定退休后,一开始好多人非常不理解。
有的人会问:你难道没有人生目标了吗?
有的人会问:你怎么能不奋斗呢?那你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甚至还有的人会问:你对得起社会对你的培养吗?
初期,很多问题都会让我感觉有点不爽,甚至有的问题还会让我觉得很愤怒:
我过去十几年,几乎每天10-16小时工作, 我不偷不抢不犯罪,勤勤恳恳,还在过程中帮到了不少人,我对不起谁了?
但后来, 我会对这些不爽和愤怒的情绪做分析,发现底层是我渴望能被他人接纳的诉求。
我于是对这诉求做了个拆解。
首先界定我真正渴望被接纳的人群是哪些?
其实拆解下来人不多:我的家人,我的好朋友们,以及一些我真正尊重的人。
剩下的人如果他能够理解我这个决定,那很好;
如果他不能理解,那我可以去理解他们:
一方面,可能我们彼此的成长环境很不一样,从而我们对他人或者社会认可,以及对奋斗的在意程度会很不一样。
几年前的我,都会极度鄙视现在的我,因为那时的我会觉得:人怎么能不工作呢?
但是这几年通过各种内在分析,我会发现以前的自己把工作作为人生一个重要价值感的来源, 以及人生的重心。而如今我对宇宙的奥妙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人生重心不在工作上,我也不觉得不工作我就没有价值。所以很自然的就放下了奋斗这一说。
当我去尝试理解他们的出发点后,我就不会对他们的这些负向反馈起负面情绪。只是很多时候我也懒得解释,所以我就会对不太熟悉的人说我休息一阵。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我退休了。
而我也花了一段时间,慢慢让我的家人和好朋友们理解我现在所做的决定以及背后的来龙去脉。
幸好他们都比较通情达理,所以在这方面没有什么阻碍。而一些我所尊敬的人也很尊重我的选择,虽然有的也会表示有一些担忧,但是看到我做的计划。也就表达了支持。毕竟他们都知道,每个人是会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结果的,即便我的选择在他们看来不明智,那也是我自己需要扛下来的。
我也知道我有时候会很容易受外部的影响,所以同时, 我也会减少外部无效或者负面的信息来源。
现在很多外在的新闻资讯都是通过算法来进行推荐的,换句话说,你越关注什么,你就越容易看到什么。
我以前关注的很多社会议题都是以贩卖焦虑为主,比如说互联网大厂35岁人以后就不行,或者是女生单身会很惨之类的话题,但我发现当我把这些资讯全部屏蔽,并且找到我感兴趣的那些话题以后,我的世界就清静且快乐多了。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鸵鸟的行为,可我不觉得。
人生短短一辈子,既然我的首要目标是让自己的幸福感增加,为什么在解除内在不安感后,我不读一些让自己幸福的东西呢?
我也想过,当我老死的时候,如果我所有的成就都在30多岁时截然而止,后续我过得都是平平淡淡、探索兴趣爱好的日子,我是否会为了自己编织的这么一个人生而后悔?
答案是,即便我后悔,那也就是在临死前几分钟大脑回顾一生发现大半生是个骗局时候, 用5分钟极度后悔换取后半生斜风细雨, 还是值了。
在这一点上,我花了最多时间和努力。因为以前的我是个工作狂,从毕业后做投行开始,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哪一天工作时间是低于10-12个小时的。
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我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首先,你需要填补内在各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
具体的来说,就是把从外部成就而得到的自我价值感,转变为对自己坚定的笃信 --- 通过对自己在一些方面能力的笃信从而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以前,如果我项目做不出成绩就会觉得很受挫,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而当我有意识地对自己能力上信心做沉淀后, 即便项目没有做出成绩,我也不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我清晰地知道,这并不表示我能力上有了问题,可能是外部机缘,可能是时机,可能是其他因素,或者可能是我能力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到提升,这些都和我的自己价值无关,所以心态就会平衡很多。
时间长了我会慢慢发现,工作在我手中会明显地分成两类:一类是因为你很擅长你不得不去做的,还有一类是你很感兴趣的,因此无论你擅不擅长,你都会花时间慢慢地把自己变成这方面的专家。
于是当我同时逐步解决对经济和物质的恐惧之后, 我也会变得对工作上的选择越来越挑剔。心里会越来越多的渴望自己只专注的做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工作。
这种渴望慢慢发展下去, 就会让你愿意去为了自己想要做的工作而换工作、换岗位、甚至换行业,这也解释了我后期变换了好几个行业的部分原因。
然后,第二个步骤是找到能让你把80%精力都投在你感兴趣且擅长的职务。我过去几年在认知方面的耕耘就属于这一类。如果你不清楚如何找到这一点,请参考《【视频】TEDx演讲:隔行不隔山,如何提炼“可迁移能力”》
而当第2个步骤继续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慢慢的发现,其实兴趣爱好和工作已经融为一体了。
换句话说,你已经没有工作的概念了,因为它是如此的有趣,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到了第3个步骤:当工作概念已经不重要,而被兴趣爱好所代替时,其实你已经到达了摆脱价值感对工作的依附的地步。
这时你会发现,任何一份工作总有那20%甚至更多是不随你意的、是消耗你精力的,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定义为浪费你的人生和时间的。
而当你有足够的积蓄,去过一个吃穿不愁的、超市自由的生活时。决定提早退休其实就已经是很自然的行为。
因为这就意味着你所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自己选择且中意的。
于是你就初步实现了精神自由。
说它是初步精神自由,是因为后续你会发现,也许你内在还有很多其它需要梳理的议题,从不工作后的社会关系,亲密关系,婚姻,孩子这些很多人非常在意的,到更形而上的议题:公平,正义,善与恶,慈悲、意义感、独特性等等。这些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最后想说的是, 退休了一阵子了,也看到很多以前的朋友获得了事业上不错的成就。很有意思的是, 我发现自己除了祝福他们、为他们高兴以外,居然没有一丝羡慕的情绪。因为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和他们走的是不一样的路径。
我所攀越的山峰,它的唯一衡量标准是以我内在的平静与幸福。
想通了这一点,以后外部再怎么看待你都不重要了。
书名:《破圈》作者:顾及 出品方:磨铁图书·黑天鹅
顾及:创立了真格学院,曾任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 “人际动力学”精华版项目特聘主任。学生包括台湾大型上市公司总裁,多家上亿美金估值创业公司CEO和合伙人,多家著名VC和 PE基金合伙人,BAT高管,斯坦福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和中欧EMBA的校友等。
美国斯坦福商学院MBA(奖学金获得者),康奈尔大学运筹信息工程学士(全奖),在两年半内完成本科学业并全校前1%成绩毕业,并获得梅瑞尔总统奖。 有多年硅谷和国内产品运营经验,制作的游戏分别被评为Facebook前50和苹果APP Store单类前10。管理中美加3个国家跨国团队。 联合创立了估值数亿美金的C轮人工智能公司“来也科技”。曾在纽约担任瑞银投行和BlackRock资产分析师,经手交易过400亿美金,负责1600亿资产的量化分析。 曾担任国内和硅谷数家上亿估值创业公司的战略运营顾问,曾是《金融时报》《福布斯中文网》《Yicai Global》等中外媒体的特邀供稿人。 在抖音上有200多万粉丝,2019年-2020年连续被领英评为“中国年度行家”。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顾而言之”(ID:whatGsay),作者:顾及看世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