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崛起,一场自上而下的周期转身

来源:36氪时间:2021-11-11 22:28:12

回溯现代战争史不难发现,很多战争爆发的原因都是为了争夺能源,欧美强国正是掌控了化石能源系统,才在全球拥有话语权。显然,能源已然成为全球统治权的基石。

聚焦当下,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全球核心能源已经逐渐从化石能源向无污染的新能源过渡,延续此前的逻辑,新能源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全球统治权的关键所在。

11 月 8 日,央行正式推出碳减排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从内容看,这是一项针对新兴企业的扶持政策,但其背后实则宣告了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偏移。

作为中国经济的中枢,央行全面鼓励企业减碳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经开始偏移,房地产、重化工企业将不再是以后经济刺激的重点,新能源、新基建有望成为“政策新宠”。

更进一步讲,失去政策“庇护”后,属于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落幕,属于新产业的绿色时代即将开启。

新能源崛起,这是一场中国经济自上而下的周期转身。

01 能源转型的长远布局

此次,央行推出碳减排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谓诚意十足,并非对于新兴行业的敷衍,而是切实推动产业发展的信号弹。

从利率上看,碳减排工具采用“先贷后借”机制,金融机构先向重点领域发放专项贷款,然后再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将按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仅为1.75%,这一利率几乎与疫情期间的专项贷款利率持平。

在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的当下,1.75%的工具利率相当于央行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变相降息,有助于推动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尽管最后企业拿到的资金利率会明显高于1.75%,但依然可以为企业剩下大量的运营开支。

规模方面,目前央行创设的碳减排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没有额度限制,由于采用“先贷后借”的模式,因此能够有效的保证放贷环节的谨慎,有助于贷款定向的给到急需的产业。

截至 2021 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14.78 万亿规模,清洁能源贷款余额 3.79 万亿,按照 30%的贷款增速测算,2022 年末绿色贷款规模将超过 20 万亿,释放的流动性约为 8000-10000 亿元。

最后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央行推行碳减排工具,有望帮助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在过去,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主要为个人住房贷款,截至 2021 年上半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6.6 万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 12.3 万亿元。

碳减排工具犹如一支穿云箭,能够迅速引导商业银行将贷款投放到更有前景的产业,帮助商业银行完成转型,提升资产的配置能力。

央行制定方向,商业银行随之转身,产业公司获得受益,这将会带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

02 “旧贵族”的落寞

新产业的崛起,势必伴随着“旧贵族”的落寞,以房地产为核心产业集群极有可能持续消沉。

资本市场中,跟房地产沾边的行业几乎都毫无人气。处于风暴中心的房地产自不用提,家具、装修、银行甚至保险等关键行业的估值也已经几乎达到历史估值底部。

尽管如此,市场中也不乏对于“旧贵族”的重新崛起的期盼,这种观点认为,房地产并不会被持续打压,对于房地产的放水可能已经不远了,就比如今日房地产的补涨。

但实际上,随着央行推出新能源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于传统房地产业的政策支持也将停止,这意味着只要房地产不发生系统性风险,那么市场期盼的宽松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10月23日,全国人大正式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五年。虽然具体细则尚未出台,但试点城市基本将从深圳、杭州、宁波、南京等一二线城市中选取。据初步测算,全国房产税空间将达到1.42万亿元。

很多投资者对于房产税到了谈“税”色变的程度,但实际上房产税可能并没有那么恐怖。长期来看,房产税主要起到缓解地方政府财政短缺的作用,并能促进房地产业摆脱金融属性,也能让居民所赚取的财富不全部耗在房子上。

当然,国家并非彻底“封杀”房地产行业,“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房地产的属性逐渐回归居住的本源。现阶段房地产“杀”的是什么?其实就是“预期”二字,就是希望除掉市场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幻想。

限制房地产行业发展,并不意味着不再建造房子了,而是意味着整个房地产业将面临去杠杆化、去金融化、去投资化。

房地产行业仍会发展,但人们对于这个行业的“预期”将不复存在。随着新产业的崛起,叠加政策对其的倾斜,将形成显著的“赚钱效应”,这种“赚钱效应”将进一步演化成资金“虹吸效应”,使得强者恒强,弱者无人问津。

时代正在转身,过去因“赚钱效应”得利的“旧贵族”正在因此而没落。如果说房地产投资是一个大周期,那么这个周期在经过政策管控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在这种趋势之下,属于新能源的大时代即将开启。

03 大水之中,必有大鱼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当成是世界工厂,这一方面表现我国的生产力正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我们的“碳中和”之路将遇到更多挑战。

制造业是我国的根基,但同时制造业也常常会带来污染。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那么就将难以达到“碳中和”的目标,而如果过分追求“碳中和”,又可能对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实际上,中国在“碳中和”之上正处于两难的选择。

尽管如此,在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依然提出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所以“碳中和”是一场由国家强力推动的顶层战略变革,这其中蕴含了无比的决心,也倾注了无比的期盼。需求的大水之中,必将孕育出大鱼。随着“碳中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未来发展的路线也逐渐清晰。

总的来看,“碳中和”有两条路走,一条是碳减排,另一条则是碳吸收。

碳减排是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本次央行推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方向。

在碳减排方面,主要包括能源的调整与重点领域节能,分别对应生产端和应用端。

能源类型调整方面,随着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的崛起,我国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正在减弱,这也被看作我国实现碳中和之路的重中之重。

除了环保因素外,成本也是能源应用的核心关键。尽管目前石化能源依然是成本最低的品类,但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在显著降低。

过去十年,光伏发电、聚光太阳能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了85%、68%、56%和48%。

尤其在中国企业的努力下,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至0.057美分,几乎接近平价。相信随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度电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纵观整个产业链,无论是上游的硅料,还是中游硅片,再到下游组件,中国企业都是国际上具有超强竞争力的。隆基股份、双环股份、通威股份、阳光能源、晶澳科技等龙头企业有望随着中国光伏业的发展而进一步受益。

风电行业是成本降幅仅次于光伏的新能源模式,但其度电成本却比光伏还要低。从全球竞争格局分析,中国企业虽然并非绝对龙头,但却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以2020年全球风机出货量计算,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上海电器分列全球第2、第4、第6和第7名,几乎占据全球风电市场半壁江山。

由于风电行业正由传统路线向半直驱路线转移,因此明阳智能潜力较大, 这一点已经在公司的股价中有所表现。

在应用端,新能源汽车是目前最大的风口。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不同在于三电系统,因此动力电池成为核心关键。

纵观全球市场,市值已经突破万亿的宁德时代依然具备增长潜力,其市场份额由2020年的25%提升至2021上半年的30%。除宁德时代外,比亚迪也是全球动力电池的主要竞争者。

与上述行业相比,氢能源目前发展较为缓慢,依然没有被大规模的推广。由于氢能本身的危险性和运输问题,导致能源普及成本很高,技术难度较大。但随着锂电池价格的不断攀升,氢能或将迎来发展契机。

纵观全局,目前我国的“碳中和”之路主要以碳减排为主,碳吸收尚未成为风口。但随着碳减排的逐步完成,碳吸收也有望成为下一步政策与资本关注的方向。

房地产时代落寞,新能源时代开启,经济形势、货币政策都将可能因此改变,最终将会导致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被彻底改写。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芯锂话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锂话”(ID:ddxinsanban),作者:林晓晨,出品:芯锂话·新能源组,36氪经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