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纷纷提价,以后买啥都更贵了?

来源:36氪时间:2021-11-18 10:28:16

2021年冬,随着寒潮一起到来的,还有涨价潮,一时竟说不出哪个更令人心寒一点。

从10月中旬开始,食品行业陆续开始宣布涨价。海天味业打了个头阵,宣布价格上涨3-7%,恒顺醋业马上跟进也涨3-7%,雪天盐业调价幅度在10%以内,云南能投(盐企)调价幅度在30-35%。

涨价潮迅速从油盐酱醋扩展到休闲食品领域,祖名、洽洽食品、湾仔码头、盐津铺子等也跟着一起涨。甚至国外也逃不脱,欧美食品巨头雀巢、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也加入涨价大军。

成本上涨,不得不涨价

这波涨价并非突如其来,算一算都是经济学的账。

如果说,国外食品涨价主要是因为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紧张,以及欧美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带来的通胀影响。那么国内主要还是因为上游涨价太猛,厂家无法消化成本,龙头公司选择提价,把涨价传导到下游。

打开各家公司的公告看看,它们的理由相当统一:“原辅材料、运输等成本大幅上涨”(恒顺醋业公告)、“各主要原材料、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海天味业)。

困扰食品企业的成本上涨有多厉害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月度食品价格指数显示,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至10年来新高,9月份全球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2.8%。食品包装涉及工业品,该领域同样面临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了10.7%。原材料上涨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只有0.7%,与PPI的剪刀差达10%。也就是说,此前价格上涨并未向终端消费者传导。

原材料的上涨,让食品公司的三季度财报不太好看。盐津铺子的营收增长率2020年达到40%,21年Q3只有13%。恒顺醋业Q3净利率9.9%,而去年同期该数字为16.3%,营收同比-6.4%,进入负增长状态。

没有业绩支持,也无怪乎今年消费品相关企业股价一片低迷,从年初触顶后,就开始一轮又一轮的下跌。

最终涨价范围会有多大?

但提价是一回事,消费者买不买账是另一回事。

对食品企业来说,提价和不提价,各有各的难。不提价的后果是毛利率、净利率下跌,假如上游涨价再持续得久一点,公司不一定熬得住。提价也不容易,假如价格传导不畅,消费者转向替代性产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会下跌。

两难之下,率先发起提价的是油盐酱醋类食品企业,下游需求稳定,且行业集中度高,提价对业务的影响较小。

根据历史来看,整个提价效应会持续一年左右。中间过渡期,有销量下降的风险,同时原材料仍处于高位,企业会承压更重。到了明年原材料价格下降,行业龙头企业的业绩弹性会更明显。而一些本来就靠低价策略取胜的中小公司,无法涨价,可能会被成本压垮,份额被龙头企业夺走。

这波涨价还没有结束,调味品企业冲锋在前,一些非刚需类的食品企业仍在观望并考虑跟进。

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称,目前产品上涨幅度低于原材料上涨幅度,是否调价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植脂末头部企业佳禾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原材料还在高位,后期会随原材料的走势,择日提价。

以调味品为起点,本轮涨价会慢慢波及更多食品品类。上游植脂末、酵母涨了,下游的奶茶、烘焙产品恐怕也会慢慢跟涨,只是时间周期更长,会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完成消化。

涨价潮甚至有几率从食品领域,扩散到整个消费品领域。

食品是刚需,往往在通胀阶段第一轮试探中完成涨价。而随之产生的变化是每个人的平均生活成本上涨,企业不得不给员工增加收入,造成普遍的生产成本上涨,通胀传导到更广的领域。

做打工人本来就很难了,再遇物价上涨,让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低消费研究所”等省钱小组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成员。经济上行期高喊的消费升级已经out了,这里聚集着一批对未来景气度持怀疑态度的人,他们只想守好自己的钱包。

“你可以涨价,我可以不买。”这个答案不完美,但的确是一小撮人印在心里的回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席地乱谈”(ID:xd-lt-),作者:作者:席地,36氪经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