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12年发展历史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已经成为中文语境里的独特存在。它是许多大新闻的发源地,也是人们搜寻热门话题时,立刻能想到的去处。
但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短视频与直播强势来袭,抢食娱乐消费的份额,也抢夺走了部分创作者。
在红利消退,平台竞争加剧的当下,微博又该拿出什么新武器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不久前得到了解答。
12月4日至5日,微博红人节在海滨之城青岛热闹开幕。这个微博已经举办到第六年的活动,每年都会聚集大量的创作者,在业内引发巨大关注。
今年让人们感慨的或许是,过去一年,短视频行业趋于平缓,头部平台增长见顶,人们所预见的创作天花板也提前到来。在新兴媒介式微,直播平台洗牌的当下,微博却依然保持了增长。
据其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微博月活跃用户数5.73亿,日活跃用户数2.48亿。具体来看,月活跃用户同比增加6200万,日活跃用户同比增加2300万。
用户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凭借公开的产品机制,微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创作者构建公开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在他们眼中,微博就像是一张“名片”,一张所有平台KOL都需要的大众名片。
基于此,微博自身也在思考如何助力更多创作者成长。正如微博运营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在超级红人节现场所言:在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运营和增长,不仅对一个平台很重要,对创作者亦如是。
当微博再次加强社交,还能给创作者带来多少新的惊喜?
加强社交,是微博针对“如何让平台保持活力”这一问题给出的最新答案。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消退,市场用户增长的红利随之消逝。
但一些新现象也正在发生,比如来自其他平台的创作者会在微博开辟第二战场,他们或许来自泛二次元领域、或许来自更加下沉的市场。他们认为,在微博可以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建立更广泛的影响力。仅今年前9个月就有超过1万+周边平台的头部作者开通了微博账号。
伴随着创作者生态的更迭与变化,人们再次审视起微博独特的产品机制与平台价值。
这次活动现场中,曹增辉也将微博接下来的发力重点一一点出,即专注“社交”,通过加强微博的社交属性,给创作者搭建更好的创作与成长环境。
截至今年9月,微博1万粉丝以上创作者规模达135.5万,同比提升7%,10万粉丝创作者规模达14.1万,提升19%,100万粉丝创作者规模达2.1万,提升11%。
这说明了什么?
仔细想想,近几年除了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超级大V外,粉丝量级仅几万或几十万大V生产的内容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往往让人“阅不释手”。作为新生作者群体代表,腰部作者在微博展现出了强劲增势,他们在微博有着一批死忠粉,相互之间会频繁互动。
过去,在内容消费相对匮乏的年代,微博更多被人们当作“媒体”来消费。很长一段时间内,微博生态是内容号和人设类账号齐头并进,甚至内容号在早期可以获得更好的流量规模,也因此诞生了不少前文所提及的千万粉丝大号。
但随着人们的内容消费观不断成熟,触网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内容种类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具有人格化属性的账号开始脱颖而出。目前,人格化账号是微博内传播消费的新兴主体。
这些用户行为变化,也早已被微博所洞察。曹增辉将这种创作新势力定义为“社交型账户”,即个人KOL、原创的内容账户、组织机构账户等。他还介绍,微博今年开始对头部账号的类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标注和运营,对不同账号类型在不同流量场景中进行更为细致的产品和运营策略。
此外,虽然图文内容依旧是微博的核心内容类型,但随着创作者的运营诉求提升,不同类型内容的布局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视频化内容也在微博的占比越来越高。
垂类赛道方面,财经、体育、游戏、音乐、数码、读书、时尚、美妆、教育、汽车成为微博过去一年流量增长最大的十个领域。当前,微博重点运营的领域有46个,其中有28个领域的月阅读量超过100亿。对垂类领域的深耕,也为微博继续专注“社交”提供了十足的想象空间。
一个内容型平台想要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创作者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微博也深谙这个道理。
眼下,在微博专注社交属性的同时,也为众多创作者带来了新的发展红利。
具体而言,为了加大对社交关系的价值挖掘,微博扶持人格化账号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粉丝成长、触达转化以及互动效果,就是进一步激励那些“沉寂的旁观者”,令其成为活跃粉丝,真正地和创作者互动起来。
曹增辉介绍,在创作者的私域流量内,微博正在不断为社交型账号增加曝光机会。这会进一步提升相关账号的粉丝触达效率及互动转化。在公域流量上,微博也在设法提升内容推荐效率。
此外,微博更在致力于升级各种类型内容的创作与消费体验。
比如在顺应视频化趋势的基础上,近几年在微博生态内改善视频内容体验。尤其是2020年,微博完成了视频号的策略升级,截至目前,视频号创作者规模超过了2000万。
作为早年间VLOG的发源地,微博自身有着良好的视频消费环境。“微博里面用户消费视频的心智,主要还是集中在有一定长度的视频,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其中VLOG、开箱评测、二创等是最主要的内容类型”。
甚至说,VLOG已经成为微博视频的独特标签,一些其它内容类型的创作者进入微博时,也希望生产此类内容。因为VLOG的特点是与粉丝的强互动感,让创作者更易树立人设。
今年奥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因在微博分享日常运动内容而迅速出圈,同时微博也在推动明星、运动员等特殊群体创作者进行VLOG式内容创作。一定程度上看,在视频领域,微博是创作者建立更大范围影响力的沃土。
在最为现实的变现方面,曹增辉表示,微博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社交资产变现效率的提升。过去一年间,微博上基于创作者的广告代言收入流水是25亿,其中创作者获得收入16亿,同比增长了78%,今年全面贯彻了改善作者体验的初衷,激励豁免了50万粉丝以下作者的代言分成,对生态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未来一年除了目前执行的以外,平台将会极大加强向作者派单能力的提升,预计在年底上线KOL作者的商业广告代言评估体系,更好的反馈优质作者的价格,并以此来驱动客户预算的分配选择。
广告之外,电商也是创作者变现的一个选项。双十一期间,微博小店交易金额同比增长534%,创作者人均订单量同比增长537%。
据曹增辉介绍,接下来微博会继续围绕广告代言、电商、付费、广告分成等方面提升创作者的变现机会。
一款走过12年的老牌社交媒体产品,在如今面临Z世代人群时,如何交出新的答卷?这或许也是微博自身需要思考的。
年轻人崇尚个性,喜欢一切有趣的事物,这让微博开始探索如何与更多年轻人玩到一起。
可以感知到的是,微博正在更多垂类领域建立新的影响力,也吸引来自各个领域的新兴创作势力。有意思的是,这些垂类领域的创作者也恰好需要微博的大众影响力,或者说是一个更易带来曝光的舆论广场,二者可谓一拍即合。
这与微博作为公开平台的机制有关——它的公开传播性,图文内容的创作低门槛与碎片化的特性,支持多元观点的分享等,加之热搜这个重要的中心化入口,让微博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阵地。
一个典型现象是,无论许多创作者出道自中短视频平台,亦或直播平台,这些KOL都会在微博同步开设账号。因为他们的核心诉求就是要出圈,引发大众层面的跨界讨论。诸如不少电竞选手,就在今年陆续开通了微博账号,作为自己的对外发声平台。
而微博也在加强其助力KOL建立影响力的运营及产品机制,让KOL们有更多出圈的机会。
比如近日在微博走红的“万物皆可修”@林果儿linguoer,被网友戏称为“云南小鲁班”、“女版手工耿”,仅仅是通过和@手工耿 的转发互动,其粉丝量就提升到近40万。另一位记录脑瘫患儿的妈妈@我豆加油,获得了大量微博网友的转发,前几天@央视新闻 也转发了她的视频,单条播放量近800万。
还有发迹于弹幕网站的@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他本是数码科普领域大V,伴随着他的走红,其内容也开始辐射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而在微博开设账号,则扩大了他的全网影响力,快速提升了商业价值。
归根结底,与那些依赖算法推荐才能被看见的平台不同,微博追求的是社交关系,是人与人的真实互动,这也是用户的主动选择。其所助力创作者沉淀的是社交资产,最终这部分社交资产也能发挥更强的价值。
实际上,这一次参加超级红人节的创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提及微博时,都会将其视作一张创作者应当拥有的“名片”,它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创作者的个性特点,让创作者与普罗大众处在开放、平等的交流氛围里,也能给创作者带来更加包容的成长环境。
这个逻辑上,微博在帮助更多创作者提升商业变现能力的同时,也在助力创作者全面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实现更多大众层面的社交资产沉淀。从这一角度看,微博或许会在这一轮调整中找到更长久的发展动力。
曾几何时,娱乐生态一度是微博最重要的生态之一。但现如今,随着娱乐行业的全面治理,消费人群的不断年轻化,微博也面临着产品机制上的调整。在娱乐属性不断弱化的背景下,对微博来说,或许正是加强巩固社交属性的时机。
破而后立,对于生长多年的微博而言本是一件难事,但若能够挣脱旧产品理念的桎梏,等待它的或许会是下一个新周期的到来。否则,也有可能是被更多新势力掩盖。
所幸,现如今的微博正在走出温床,专注社交,人们正在期待微博交出更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