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假期结束前会悄悄做些什么,你根本猜不到!

来源:36氪时间:2022-02-06 09:20:02

上次元旦放完假,很多网友说自己“抱着手机在床上躺了三天”。这个春节假期,你在床上躺了几天?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健身博主的视频,他介绍了《多巴胺的国度》这本书,说人类大脑就像有个天平,让痛感和快感平衡。

瘫床上玩手机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而身体会产生一些痛感来平衡它,焦虑和自责随之而来,我们就得玩更久手机才能得到更多快感。

想要顺利起床可以做点有轻微痛感的事,比如运动健身,产生的内啡肽会奖励给人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能够缓解焦虑,让人更有动力。

为了不在床上浪费更多时间,我就试着醒来不碰手机,做会瑜伽、虐虐小腹再起床,真的一整天注意力都很集中。

其实起床拖延也只是假期限定的小困扰。春节假马上要结束了,更多工作和任务也将随之而来。你今年有制订什么新年目标吗?

我以前从来不立新年flag,因为很麻烦,太多想做的事无从下手,制定具体可执行的计划需要做很多准备,可是我连起床都困难...

至于不得不做的任务,截止日期临近时我就会做了。所以都说,拖延一时爽,一直拖延一直爽

但自从我能够顺利起床后,我决定不再摆烂,把拖延症一起治了。

契机一方面是新年新气象,另一方面是拖延症真的给我带来了精神困扰——我经常焦虑自责得睡不着觉。

“为什么不早点开始做准备?”,“为什么没有制定好计划,不慌不忙地完成工作?”,“如果我有充足的时间,我是不是会做得更好?”

虽说大家都爱偷懒摸鱼,但严重的拖延会让人长期陷入负面情绪之中,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害我们错失机会、付出更多代价。

如果你也被拖延症困扰,不如这次尝试直面并解决问题,然后轻装上阵、从容应对新年计划。

导致拖延的原因

很多人说所谓拖延症,不过是给“”找借口。

偷懒是快乐的,但短暂的快乐后拖延会产生更多焦虑、内疚、恐惧等消极情绪。拖到最后仓促完成任务,结果不符合预期,还感觉精疲力竭。

‍‍‍

克服拖延需要找到自己焦虑的来源。帕梅拉·威加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教员)和凯文·焦尔科(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导致拖延的原因:

1. 自我怀疑:

当我们自认为能胜任某事时,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而当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好,就容易逃避挑战,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分钟,或者直接不做了。

2. 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

很多有能力且被寄予厚望的人,会更害怕失败。坚信“我的能力/成就=我的价值”就更容易幻想事情搞砸了,并为此焦虑。

“如果没有竭尽全力,那失败的结果就不能代表我的实力”,“全力以赴或许会成功,但我现在不想检验自己的实力”。

一些人宁可接受“仓促完成导致的失败”,也不愿接受“全力以赴后仍然失败”,拖延因此成为了让自己一直逃避的好策略。

图片来源:威加茨&焦尔科《再也不见,拖延症》

还有一些人对成功也存在恐惧。

一些拖延者常常低估自己,将以往的成就视为运气,认为自己“不配成功”,也拒绝发掘自己的潜力。

即使一方面希望成为优秀的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能力达不到”、“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欠缺很多知识、技能、人脉”……

即使有机会和资源摆在面前,也不敢争取,担心被别人发现自己没什么实力。

也有人害怕成功后随之而来的更多期待与压力,“如果我做到了XXX,以后肯定会越来越累,我还是别做了。”

还有人将成功视为令人难堪的事,希望保持平庸来融入集体,担心自己成为“精英”后被认为“傲慢自私”,然后遭到周围人的排斥。

3.完美主义: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抱怨自己“又完美主义又拖延”,或者用完美主义来为自己的拖延辩护,其实完美主义就是导致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完美主义者不是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人,而是将完美当作自己的目标,并用不合理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人。

图片来源:威加茨&焦尔科《再也不见,拖延症》

有人特别有仪式感,喜欢用很长时间定计划,必须等到“时机成熟”“有最好的方案”,才愿意开始行动。

有人喜欢在困难的任务面前挑点无关紧要的事先做,将重要的事一直往后推。虽说没干正事,但也没闲着。

有人特别关注细节,坚持把小事做到极致。这是因为完成简单的任务可以轻松地获得满足与成就感,但重要的任务却伴随着更多压力。

TED * Tim Urban《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

我本科写毕业论文时想“惊艳整个哲学系”。因为时间充足,我列了很多书单,计划不断拓展阅读,写出一篇好论文。

当时要读很多英文文献,想“好好准备”的我特别认真地把每个不认识的单词都记下来,还标注音标和例句。

这种“认真准备”的态度让我的阅读零碎散漫,我读读这个,翻翻那个。

结果是,在不到一个月就要交论文的时候,我还没看完第一本书,论文大纲更是毫无头绪。

拖到最后导师都担心我毕不了业,我赶紧连续通宵快速阅读,废寝忘食地码字,才勉强把论文赶完毕业了。

后来我发现身边很多优秀的朋友都有过这种极限操作的经历——

刚开始给自己设定的标准很高,慢慢准备,想精益求精、想厚积薄发。拖着拖着发现没时间了,不得不开始行动,仓促完成的成果远远不及预期,然后又挫败又自责。

TED * Tim Urban《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

很多人知道自己拖延,但选择一边责怪自己,一边继续拖延。如果你今年不想再破罐子破摔了,有一些方法可以帮你克服拖延症。

认知曲解清单

拖延者常常内心戏十足,思绪发散,想象各种糟糕结果。因此,克服拖延症首先要审视和识别自己焦虑的想法

像下面这个例子一样,尝试用笔记录下来,最近让你焦虑的事情是什么?

图片来源:威加茨&焦尔科《再也不见,拖延症》

然后尝试标记焦虑的想法中被曲解的部分。

威加茨和焦尔科中提出了一份认知曲解清单,其中包括:

1. 全或无思维:两极化看待事情,比如,“这方案我肯定搞砸了”,“我什么事也做不好”。

2. 心理过滤:放大消极信息,认为小的错误会导致整体都是失败的,忽视积极因素,认为“都是运气”,“谁都能做到”。

3.预言:在开始前就预言失败,比如,“这事我肯定不行”,“这报告我交上去也会被批评”。

4.读心术:毫无依据地猜测他人的消极想法,“领导肯定会看出来我无能”。

5.灾难化思维:幻想严重的后果,比如“这事没办好,我可能会被开除”。

6.“应该”思维:为自己设定标准,比如,“我应该做到最好”。因为没有达到标准而感到挫败、对失败更敏感,下次更想逃避。

找到被曲解的认知后尝试理性地分析情况,用更准确真实的想法来替换被曲解的想法,参考下图。

图片来源:威加茨&焦尔科《再也不见,拖延症》

正念也是一个快速平静下来的方法。当大量的消极情绪缠绕着你,让你既无法专注工作,也无法好好休息时,尝试从这些情绪和想法中跳出来。

允许这些焦虑、恐惧、内疚的感受产生,告诉自己,这些感受只是暂时存在的,不需继续发散,不需做出回应,允许它们自然产生、再离开。

只是平静过后,被拖延的任务仍然需要完成。

质疑对“完美”的信念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擅长某事,并逃避学习相应的技能,结果会证实我们确实无法做成这件事。

打破“自我怀疑-拖延-失败”循环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用实践验证自己能力其实比想象得更好。

当个人能力确实需要提高时,尝试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新技能上,列举你想要改进,却一直没有机会接触、练习的事。

如果有很多想做的事不知道如何下手,就按照优先级排序,把抽象任务具体化,确定改进方案。

用1-10为自己的新技能掌握程度打分,定期衡量自己的进展,感受从1到10的成就感,慢慢把劣势变成强项。

限定做计划所用的时间,不要想着制定“完美的计划”。

计划越完美,我们就越容易为了一两个没完成的任务而感到非常挫败,然后自暴自弃地想要放弃后续所有计划。

这或许对完美主义者来说有点困难。很多完美主义者从小就坚信“自己应该做到最好,否则就是失败的”。

但压力会让我们对失败更敏感,逃避和拖延也更严重。其实,一直打鸡血的生活才是不健康的。

《如何戒掉坏习惯》建议完美主义者在行动前问自己两个问题:

如果必须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达成目标,该怎么做?如果必须要用同样的时间来获得两倍的成果,该怎么做?

明确区分must和want, 练习不再用“我应该做…”而是“我想做…”,没有压力束缚会让完美主义者更主动、更从容地完成任务。

完美主义者也不愿意用“平均水平”作为自己的标准,“否则就会变得平庸”。

降低标准或许是危险的,但达到“平均水平”总比“高标准却没完成”要好。

新的一年,我们值得一些积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威加茨,焦尔科,《再也不见,拖延症》。

[2]古川武士,《如何戒掉坏习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山间明月,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做些什么 假期 年轻人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