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工了,但人只到了三分之一。”北京的一位加盟商告诉亿豹网,每年春节之后,都是末端网点面临的一个大考。各方不断强调不打烊,但基本上都回家过年了,网点只有一个人留守。
不仅是一线小哥,总部分拨中心的操作员、客服等,从年货节开始就一直缺人,用工荒不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而是行业全年面临的一个瓶颈。不少小哥逃离行业的同时,无人机无人车能加快代替小哥吗?
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今年春节之后,一线城市的业务员相对充足,而二三线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用工荒。
来自北京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快递行业在岗率超60%,其中邮政、顺丰、京东等企业在岗率超80%。美团、饿了么等重点外卖企业春节不停送,留京骑手达平日5成以上。
实际上,不论几线城市,从亿豹网朋友圈的招聘信息来看,快递行业永远是缺人的。为何快递行业始终面临“招人难”的问题,这与行业的吸引力自然有关。有统计显示,80%以上快递员在一个网点工作时间不超过1年。其中,入职不到1个月的快递员离职比例最高。
一方面是越来越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是种类繁多的各项罚款,让小哥萌生退意。快递小哥离去,要么是“钱没给到位”,要么是“干得不爽”。
按照往年,一位老板表示,过完正月十五后的一周内,人员基本可以恢复正常水平。但遇到库房搬迁、小哥集体跳槽等特殊原因,快件积压就会出现,罚款导致网点陷入停摆的案例每年春节后都会出现。
相对于加盟体制,直营体制更适合统一管理、标准化程度高。与通达极兔相比,顺丰京东的小哥队伍相对稳定,尽管收件自主权更大,但还是不少通达系小哥流向了直营快递。
经过几年的价格战,末端网点早已不堪重负,增量不增收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小哥派费不断下滑的同时,快递员的签收率、发件率、好评率等考核种类名目繁多,动辄每月数百几千的罚款,已经让不少一线小哥苦不堪言。
去年旺季以来,屡次登上热搜的小哥踩碎包裹、肢体冲突、暴力分拣等崩溃行为引发舆论热议,送货上门已经成为快递员不能承受之重。值得注意的是,快递员权益缺失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后,正在迎来新的转机。
亿豹网此前报道,2021年12月29日,中国快递协会印发《快递企业末端派费核算指引》,并已经在安徽、四川等地试点,将于2022年3月1日在全行业推广。《指引》通过量化计算的方式,确定总部-网点-快递员各环节的成本及利润,切实保障快递员及网点权益,进一步降低价格战发生可能性,引导行业良性竞争。
长期以来,快递员群体职业风险高,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商业险风险保障不足,成为全行业一线小哥的痛点。
1月中旬,国家邮政局、人社部联合引发《关于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针对不同类型的快递企业明确了相应的参保方式。
快递企业使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的,应督促劳务派遣公司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用工灵活、流动性大的基层快递网点可优先办理参加工伤保险,已取得邮政管理部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基层快递网点,可直接为快递员办理优先参保。
小哥收入方面,亿豹网不断呼吁,价格回升背景下,总部应继续提升末端派费,避免派费一刀切,尤其是对于无电梯、农村、边远地区予以倾斜,真正让小哥感受到工作的价值,通过增加收入留住小哥。
包括快递在内服务行业用工荒的背景,是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退潮等各种问题。尽管物流业正在加速拥抱资本市场,但可以肯定的是,依靠人口红利实现高速发展的物流业,短期内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2021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快递员粗略估算400万左右,中国靠400多万快递员送超千亿件快递,要知道在2015年的时候全年快递业务量仅有200亿件,那时的快递员也在300万左右。可以想象,中国的快递小哥面临着如何大的劳动强度。
在用工短缺成为必然趋势的局面下,发展智慧物流成为快递物流企业的共同选择,尤其是在无人驾驶和无人配送上的布局。
日前,民航局正式颁发全国首个支线物流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经营许可,顺丰旗下大型无人机公司丰鸟科技成为全国首家可在特定场景下开展吨级大业载、长航时支线物流无人机商业试运行的企业。而在末端领域,顺丰小型无人机已在多地开展常态化配送。
按照王卫的设想,所有这些动作的背后,顺丰正在形成“大型有人运输机+大型支线无人机+末端投送无人机”共同构建的三段式航空运输网络,从而实现快件最短时间通达全国。
无人车方面,京东物流目前已完成了智能快递车“五年五代”的更新迭代,在去年双11期间,京东物流投入近400辆智能快递车。菜鸟无人车小蛮驴也已完成350辆投放,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超200多所高校。
当然,无人机距离大规模应用还需破解诸多难题,例如行业标准、空域管制等等。同时无人车驾驶技术还未发展成熟,安全性和规模化都遭遇考验。因此来看,末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离开快递小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递观察家”(ID:exobserver),作者:亿豹网,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