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无法解冰雪题材之困,用心创作才能

来源:36氪时间:2022-03-02 14:37:16

北京冬奥会落幕,“顶流”冰墩墩仍然一墩难求,雪上紫微星谷爱凌、苏翊鸣等年轻小将的热度不减,运动员们纷纷趁着隔离的空档走进各大直播间,和喜爱他们的观众深度互动。

相比之下,冬奥会的流量显然未能给冰雪题材影视剧(乃至整个体育题材剧)带来大众传播向的利好——近期的一些冰雪题材影视项目,不得不承认的是,从播出效果而言,并不尽如人意。

打铁仍需自身硬,当“借势”之路走不通,创作者应回归创作本位进行反思梳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冰雪题材剧,自是谈困境、讲问题多,并不意味就此低估、轻视剧目本身的品质和创作者的付出,而是希望借此议题,能令冰雪题材找到长久、自洽、向好的发展之路。

01困境:拍摄、创作内外交困

冰雪题材剧低产是不争事实,即便有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大背景在前,能叫得出名字的剧目,《冰糖炖雪梨》《穿盔甲的少女》《全世界最好的你》《陪你逐风飞翔》《超越》《冰雪之名》《冬奥一家人》《冰球少年》,两只手就数得出。

单说拍摄难度,已经足够劝退百分之九十的创作者——竞技体育观众都看过,糊弄过不了观众关,但要真实、专业还原训练日常和高水平大赛,当成真正的“行业剧”来拍,其难度可以说是目前行业剧天花板。

2022年盐湖城冬奥会 申雪赵宏博使用最高难度技术动作“抛四周跳”

目前为止,已经播出的剧目展现的运动项目都停留在“冰面上”,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已经为实拍设置重重关卡,雪上项目更是空白——拍摄关就过不去。

专业的竞技比赛尚且需要架设高速摄像机捕捉运动员的运动,当在戏剧情境中专业的运动员变成了并无相应功底的演员扮演、临时搭建的场地时,实际操作的难度系数无疑呈几何增长。

所以在影视剧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短道速滑项目,要么是大全景——全由专业运动员替身完成,要么就是怼脸、怼屁股、怼冰鞋的大特写拼接在一起。由于演员需要依靠想象来完成高速运动时的表情,终究与真实状态下的情境不同,观众看到的是青春靓丽的面孔+故作坚毅紧张的深情,不出戏才怪。

2022年盐湖城冬奥会 申雪赵宏博使用最高难度技术动作“抛四周跳”

真实训练中的“抛跳”

这一现象在表现花样滑冰运动中也尤其突出。花样滑冰是力与美兼容的项目,可是即便是顶尖运动员,在完成高难度的旋转跳跃时,面部表情都可以用狰狞来形容。而到了荧屏上,观众看到的却是舒展、好看的面孔+慢镜头的处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念感”瞬间被打破,同时也影响整部剧的真实感。

除了拍摄这一外在的困境,如何搞创作是核心攻坚点,具体体现在:

1.写实vs虚构

在选材立意阶段,创作者首要明确的就是故事本身走纪实路线还是仅保留竞技体育励志燃情的精气神,而对人物、事件等进行虚构处理。

因竞技体育所涉及的并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输赢成败,背后还有更加复杂、多元的民族情绪,所以除了《超越》《冰雪之名》两部点将的献礼剧,其他的作品多保守选择后者。通过和甜宠、青春校园等类型嫁接,把竞技项目进行人为的“降级”,放到俱乐部之间、学校之间的比拼,最顶级的比赛范围也划定在国内,这样的处理固然稳妥,但无疑降低了剧集内蕴的深度。加之多以青年演员挑大梁,看“年轻偶像”撒糖恋爱成了焦点,也无疑偏离了展现竞技体育项目本身的创作轨道。

《超越》《冰雪之名》两部作品都有在纪实性和现实主义创作层面的突破。《超越》通过两个时空的交替并行,展现出三代运动员、教练员将毕生心血投身短道速滑项目的开创和发展,同时对短道速滑纳入冬奥会、国内“北冰南展”、“跨项”选拔人才等重要历史节点进行了呈现,让更多人了解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史。《冰雪之名》则对短道速滑、花样滑冰两个项目入手,两代人的传承奋进进行了书写。更为难得的是,两部作品都对竞赛的范围进行了拓宽,将国际级的比赛纳入其中,压轴的大赛有了他国对手,颁奖仪式上升起了不同国家的国旗。

这里还要插入一处题外话:对于有人物原型的“纪实”手法,如何把握其中的“度”,也需要创作者们持续思考和精进。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展现乒乓球项目的《荣耀乒乓》,这部剧虽然对人设、事件等进行了诸多的虚构处理,却偏在两位主人公的生日上无比坚决地贯彻了“写实”——用的是国手马龙、张继科的生日。这样的处理也在球迷当中引发了不小的舆论。另外是正在院线上映的《我心飞扬》,影片中重点展现的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之战——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500米项目,现实中这块金牌由名将杨扬摘得,影片中女主人公的头盔编号122,也正是当时杨扬夺冠时的选手编码。

这种半真实、半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待商榷,或者不妨以全虚构的方式呈现,要么干脆以传记的载体呈现,以免不必要的舆论纷争。

2.专业性的问题

如前所述,冰雪题材的创作难度在于专业性和观看门槛的矛盾难以调和。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名将王濛凭借“我的眼睛就是尺”金句出圈。作为解说嘉宾,王濛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她对短道速滑规则的深入了解、对赛场情势的准确预判以及她对短道速滑项目矢志不渝的热忱,更重要的是,通过她深入浅出的解说,即便是对短道速滑一无所知的观众,也能通过她的解说看懂比赛,而不是仅停留在肉眼所见的谁快谁慢上。

作为大众文艺作品,冰雪题材影视剧毕竟是面向大众的,不仅要保证专业度的呈现,还要让观众看得懂,甚至对项目的历史沿革、名人名将产生兴趣,如果能由此令更多冰雪运动项目为人所知,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则更加彰显影视作品的现实影响力。

较为可惜的是,大部分冰雪题材剧很难做到这一点,甚至在专业、准确性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硬伤。例如,有部剧中的女二号人设是天赋过人、技术出众的花样滑冰后起之秀,能够掌握高难度的“后外点冰三周跳”,有着海外学习的经历,归国后却仍辗转在俱乐部级别的赛事中。而现实境况是,如果女子单人滑选手能够熟练掌握这一难度的跳跃,应早早被国家队收入麾下备战北京冬奥会去了。

这种细节上的失真,不亚于医疗剧中出现的“9%的氯化钠溶液”常识性错误。即便观众可能关注的重点在于甜宠或者撒糖,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尽所能进行调研、采访,保证准确详实也是分内事。而这些“低级错误”反复出现在冰雪题材剧中,也容易打消观众观看的积极性,降低期待,而影响到后续的创作和发展。

《超越》在专业性把握和大众化表达的完成度上则堪为近期同题材标杆。“超越”本身是短道速滑项目中的专业技术名词,运动员在过弯道时通过战术配合和实力综合加持,超过对手占据领先位置。剧中,郑凯新通过勤学苦练,琢磨出这一技术动作的关窍是“过弯时候加一刀”,通过人物行为让观众看得明白,同时“超越”亦是全剧题眼,代表着短道速滑项目永不言败、传承争先的竞技精神。

02前景与展望:官方支持和创作者下力缺一不可

冬奥会四年一次,这一次趁着在家门口举办的东风,冰雪题材剧迎来了短暂的繁荣。作为从业者,不仅应看到此时的荣光,更应思索应该如何将热度维系下去,否则等到冬奥会的热度过去,冰雪题材乃至体育题材又被会再度打入冷宫。

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影视剧,相较于真实的大赛和纪实性更强的纪录片,冰雪题材剧有先天的短板和劣势。

近期走进大众视野的冰雪运动健儿们,不论是谷爱凌、苏翊鸣,还是羽生结弦、隋文静韩聪、贾宗洋、武大靖等,他们本身的经历已经足够传奇和极致,是虚构的影视人物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而纪录片、采访类长短视频,在制作周期、传播范围等方面均比影视剧有明显优势。影视剧要想脱颖而出,就要在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宽度、深度和广度方面下功夫,才能扬长避短。

《超越》《冰雪之名》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扶助,不论是从专业的高度还是主旨的深度上都有着显著的提升。起码,观众看到了不再拘泥于撒糖、恋爱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冰雪题材的交融。

再者,得益于官方的支持,也为竞技体育项目表现输赢之外的多元维度提供了可能。纵观国际范围内的体育题材影视作品,拔头筹者一定是包罗万象的,不仅拘泥于项目本身,而是通过一项运动讨论历史的、社会的,乃至种族相关的复杂议题——正如现实中竞技体育所承载的一样。

期待有更多相应的扶持、利好政策出台,能够从创作层面予以冰雪题材乃至体育题材指导和帮助,令创作者有更加明确的创作方向,和更加宽广的创作空间。

再者,从创作者角度来说,一定要秉承着将冰雪题材作为行业剧的心态搞创作,把专业细节夯实,力求准确,方能服众。在艺术表现思路上,也应当更加开阔。如今的冰雪题材(体育题材),仍旧停留由若干大小赛事构成全部剧情的创作模式上,特别是对于剧集来说,一赛到底无疑令观众审美疲劳,以项目、赛事为核心,如何“走出去”,又怎样“拉回来”,是创作者后续应当思考的。

由衷期待,冰雪题材剧能借北京冬奥会的东风,长久向好发展,而非昙花一现。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花样滑冰 技术动作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