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最近打开抖音、B 站或小红书,大概率会刷到一个不拘小节的群体,叫「搞笑男」「搞笑女」。
他们的笑声惊天动地,他们的肢体语言放浪形骸,他们争取把每一天的生活过成段子,为互联网带来欢乐。
搞笑女的口头禅,图自抖音@精分老来俏
但成为纯纯的喜剧人,也意味着亲手毁掉偶像包袱。找到能欣赏这种幽默的对象并不易,他们于是开始自我调侃:「搞笑男/女没有爱情」。
搞笑女的爱情之路,图自小红书 @吴辣椒
多项研究表明,笑点一致的情侣走得更长久。如果,人的幽默程度也能被大数据算法统计,为约会 app 所应用,搞笑的灵魂也能高效匹配一双一对……呢?
事实上,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有 30 万网友正在用沙雕表情包找对象。这事听着无聊好笑又荒谬,但很互联网,也很年轻人。
当搞笑男遇见搞笑女,为了确认是否来电,他们掏出自己珍藏的沙雕表情包,测试对方会不会发出会心的扑哧一笑或爆笑。算法随后得出结果:
恭喜,笑点相似度达到 99.99%,你俩可以开始约会了!
在约会产品 Schmooze,这种想象几乎变成了现实。
你可以把 Schmooze 称为搞笑版 Tinder,它是一款基于 meme(迷因)的约会交友 app。
在这里,你左划右划的不是好看皮囊,而是一个接一个的梗图表情包。
系统会根据你提前选择的兴趣爱好,为你提供 meme 梗图。跟 Tinder 的操作相似,你可以通过滑动卡片来表态喜欢、不喜欢和超级喜欢。
Schmooze 的梗图靠人工上传,团队有专人负责
有人万年不变热爱吐槽国足,有人每天为基金焦绿,也有人专刨互联网领域的梗。算法还会以此判断你的幽默类型,比如说,你是谐音梗爱好者,还是跟李诞一样疯狂讨厌谐音梗。
弄清楚这些信息后,算法会为你推荐笑点相似的匹配对象,你可以进一步选择要不要开始聊天。
一位 TikTok 博主问粉丝,自己应该跟哪位男士出去约会
这款产品的灵感,来源于创始人 Vidya Madhavan 的一段亲身经历。
Schmooze 这个词本身是「闲聊」的意思。几年前,Madhavan 还在印度工作,还没有成为斯坦福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她通过 LinkedIn 找到一些在美国读过商学院的人的联系方式,发邮件咨询希望能获得一些留学建议。
10 封邮件中,只有 1 位男士回复了,他们来回发了 200 封邮件(大多数是嘻嘻哈哈分享梗图表情包),这位男士后来成了 Madhavan 的丈夫。笑点一致,让两个陌生人走到了一起。
「TA 跟我喜欢一样的梗图!」
此外, Madhavan 观察到 meme 已经成了 Z 世代的沟通语言。这些网络原住民每天发 500 到 800 个 meme,梗图表情包不仅成了互联网对话的气氛组,也反映着年轻人如何用幽默的态度来看待世界、调侃生活、消解压力。
用 meme 找约会对象的想法,就这么诞生了。
迷因(meme)的概念最早在 1976 年提出,《自私的基因》作者 Richard Dawkins 认为,有些文化就像生物的基因(gene)一样能自我复制和繁衍。
2021 年 4 月推出 beta 版本后,Madhavan 先在斯坦福大学找了 200 名学生进行测试,再一点点进行优化,很快拿下了 27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Schmooze 瞄准年轻人的意图很明显,比如,开屏画面是两只狗狗在秀恩爱喝珍珠奶茶,它的 UI 设计也没有丝毫成熟稳重的味道。
Madhavan 甚至在一档播客中接受采访称,她拉融资的巧妙做法,就是劝投资人把 app 带回家让自己的孩子试用试玩,「然后,那些喜欢 meme 的年轻人会用亲身体验说服父母投资。」
最近 Schmooze 上了《斯蒂芬·科拜尔晚间秀》,被称为「Z 世代约会产品」
靠着高校推广和 TikTok 营销宣传,现在,这样一款「不正经」的新生产品用户数超过 30 万,滑卡累计超过 700 万次,并促成了 25 万次匹配。官网显示,Schmooze 的投资者也同样投资了 Snapchat、Clubhouse、Hinge 和 Giphy。
暂时 Schmooze 还没有付费会员等盈利模式。就目前 App Store 和 TikTok 等评论来看,大部分用户都在夸有趣好玩有发展潜力,但也有人认为,产品提供的 meme 不一定就是年轻人真正喜欢的梗图,希望能开放让用户自己上传。
抓住年轻人对 meme 的喜爱,Madhavan 原本想做的是一个社交平台。但每个参与测试的亲朋好友都在问她:能用这个帮我找对象吗?
从结识沙雕好友,到寻找一起哈哈哈的浪漫情缘,Schmooze 于是转换了赛道。
对 Z 世代来说,Tinder 变成了一个勾搭约炮的地方,Bumble 和 Hinge 又太严肃认真。属于年轻人的约会产品究竟在哪?
你可能也没意识到,从 2012 年 Tinder 推出至今,人类看着漂亮或帅气的脸蛋左划右划已经 10 年了。
一开始,线上约会还是个新物种,算法就像神奇的魔法,它的牵线让婚恋不再局限于「身边认识的人」。但到今天,在互联网产品上约会交友,已经成了不怎么新鲜、甚至不怎么管用的平常事。
这几年的 Tinder,就好比是国内动不动被新生社交产品发起挑战的微信。初生牛犊不怕虎,后辈们希望能搭建一个新世界,把前辈暴露的问题一一解决掉。
不喜欢「只看脸」的氛围?试试 Soul 性格测试、灵魂交友的玩法。虚假账户多,线下见面水分太大?人脸识别、确保真人的约会平台顺应出现。女性用户体验糟糕?有 Bumble 和橙给女性主导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向男性用户「扔炸弹」。需求不对等浪费时间?Fruitz 给出用水果做暧昧标记的解决方案。
之前介绍过的 Fruitz,用 4 种水果选择关系
但对年轻人来说,更严重的「原罪」在于,主流的几个约会产品,体验都太像是写简历面试找工作——
你必须对个人资料精心策划,再进入枯燥乏味的档案匹配,一点都不有趣好玩。如果算法是个真人,它可能也会跟着哈欠连连大叫无聊。
刚打开约会 app 一小时 VS 一周后
恋爱成了一道复杂的运算题。Schmooze 提出的「笑点」只是其中一种解法。
Z 世代正通过更多方式寻找跟自己「臭味相投」的心动对象,希望找到那个愿意玩在一起的人。
像之前我们介绍过的 Snack 和 Feels,就选择用 TikTok 式的短视频语言来叠 buff。此外,MBTI 类型是否对得上、音乐品味在不在线、聊天声音来不来电、打游戏时有没有默契等等,都是年轻人抛出等待回响的暗号,他们被融入各种细分小众的产品里。
一款叫 Jigsaw 的约会产品,所有用户的脸会先打上拼图,随着聊天再慢慢解锁
现在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用 Tinder 找工作,用 LinkedIn 相亲。
格局放大一些,你会发现,Tinder 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新生的约会产品,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在催生暧昧和浪漫。
公众号「故事 FM」曾经分享过一个在元宇宙谈恋爱的故事。hana 和 3you 戴上 VR 眼镜,在社交平台 VR Chat 里相遇聊天,他们的虚拟形象一起熬过夜,跳过舞,看过花火大会也亲过嘴,最后奔现成为情侣。
在 VRChat 世界的合影,图自故事 FM
王者荣耀的微博超话里,每天都有网友晒着英雄段位喊 cpdd,「找人谈恋爱」「孩子寡疯了」。甚至每天用来正经办公的线上协作文档,也能一秒变成寂寞芳心相亲广场。
据 DT 财经发布的《2021 国产青年恋爱交友白皮书》,多数单身青年将找对象的最大希望寄托在熟人圈子,其次是「随缘」等待。
而脱单人士的「成功经验」显示,除了熟人圈子,他们还会在陌生人社交 app 上奋力滑动,在各种评论区努力聊天,甚至在健身房、大马路、养鹦鹉的聚会和 48 小时 CP 活动等神奇的场所找到对象。
图自 DT 财经《2021 国产青年恋爱交友白皮书》
甜甜的恋爱才不是天上掉的馅饼。
面对年轻人的新口味和新需求,约会产品市场仍然在不断更迭玩法。但再精准的算法,再贴心的「赛博红娘」,也只能把它认为合适的候选人尽可能多地带到你面前,顶多再把破冰话题准备好——剩下的,就看你表演了。
去年 4 月 Vogue 网站的一篇报道,记录了人们如何把 Clubhouse 这个语音聊天室变成 Tinder,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浪漫。播客主持人 Lindsey Metselaar 接受采访时称,她对这并不感到惊讶,事实上,连 Venmo 那样的支付应用,也可能成为情侣认识彼此的地方。
只要你足够努力,任何东西都可以变成约会 app。
不要迷信算法,也没必要让算法为你的单身背锅。毕竟,谈恋爱不是一道可量化运算题,荷尔蒙也不是敲下「Enter」键就能变出魔术。
春天来了,天气回暖了,你的脱单事业是不是也该准备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