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样协调空间布局

来源:重庆马路社时间:2021-03-19 08:10:22

自去年1月,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川渝两地紧扣中央顶层设计绘好“施工图”,呈现出合唱“双城记”、共建“经济圈”、融入“双循环”的良好态势。

未来五年,川渝两地又会如何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成渝地区建设的指示要求,将成渝地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随着近日,重庆和四川“十四五”规划分别公布, 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一、“一区两群”与“一干多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未来五年,乃至未来十五年川渝合作的重头戏,两地 “十四五”规划均有专门章节进行重点阐述。重庆“十四五”规划第三篇提出,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而四川“十四五”规划第二篇提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一干多支”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重庆“一区两群”指的是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去年5月、7月、9月重庆分别召开了相关的工作座谈会,对“一区两群”建设进行具体部署。重庆的思路是,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包括增强中心城区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能力、推动主城新区扩容提质,同时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及产业协同发展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的作用,更好地带动“两群”协调发展(详见:“十四五”重庆主城都市区如何培育竞争新优势?)。与此同时,重庆“十四五”规划还提出,主城都市区与广安等周边市县协同联动,以点带面,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此举既是重庆对广安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加快建成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的回应,也是为了夯实主城都市区发展基础,扩大经济腹地,在更扩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集聚,助力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竞合关系中,保持足够的优势。(详见:跨省扩圈!重庆都市圈迎来新成员)

做优做特“两群”,即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联动川东北地区,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三极。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发挥其扼守重庆东南门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助力延伸扩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范围。

而“一区”与“两群”又通过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分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对口协同发展机制等实现了协调发展。今年2月2日,万州区、两江新区签署了《对口协同发展2021年度工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展开十个方面的合作,两地的携手为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鲜活的样板。随后,2月21日,重庆高新区与黔江区也全面推进对口协同发展。

四川的“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最早是在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提出来的,最初为了解决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里的“一干”指的是,指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干”作用;“多支”指的是,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

随着去年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又有了新的内涵。根据四川“十四五”规划,“主干”做强,“多支”发展。具体来看,“主干”做强指的是,增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在此基础上,四川还推动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包括加快生产力一体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共享、政务事务通办、开放门户共建等,并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这个不难理解,大家知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是由重庆、成都两个都市圈共同组成的,以两大都市圈带动成渝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去年5月,重庆主城都市区即重庆都市圈的落地,四川也急需将成都都市圈推向舞台中央,成为成渝发展主轴的核心载体。

“多支”发展指的是, 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我们注意到,四川“十四五”规划围绕着“多支”发展提出的口号是,带动两翼协同发展、辐射三带联动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以成都都市圈为核心,推动南翼跨越发展、北翼振兴发展,同时推动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经济带、成遂南达经济带和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

二、川渝协调空间布局唱好“双城记”

在简单地为大家梳理了重庆“一区两群”与四川的“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后,我们再来看看,川渝在空间布局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成渝相向发展。自川渝分治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为构建以重庆、成都两大城市为中心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对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国家层面一直在推动这两大城市的相向发展。不过,收效甚微。新华社曾发文就此评论,多年来的成渝“背向发展”,对要素的吸纳能力远大于溢出能力,致使成渝城市群呈现发展失衡的格局。

时间来到了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以往中央针对成渝地区提出的经济区、城市群等概念相比,双城经济圈更加注重重庆、成都这两大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及联动。这一年的5月,成渝相向发展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新区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在拓展成都发展新空间的同时,成都迈出了“东进”的关键步伐。与之呼应的是,5月9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建设主城都市区,其范围涵盖原主城9区、渝西地区12个区以及3个功能区。重庆通过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措施,推动成渝相向发展。

而在川渝“十四五”规划中,为延续此前成渝相向发展的良好开局,两地做出了详细部署。重庆“十四五”规划提出,夯实成渝发展主轴,强化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互动,加快与成都相向发展。加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协同,建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与成都西部片区改革联动机制。四川“十四五”规划则表示,强化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互动,推进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推动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协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及轨道交通研发生产基地。

二是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有这么几个目的,首先是破除川渝行政区划障碍,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我们知道,去年以来,中国开始在推动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而国内市场若想要真正循环起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必须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消除各种行政限制。在这个意义上,川渝推动毗邻地区发展,对于探索构建“双循环”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就是改变成渝地区缺少次级城市支撑局面。放眼传统三大城市群,你会发现,不论是京津冀、长三角还是粤港澳都不乏次级城市支撑,比如长三角,除了上海外,还有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等位于金字塔中间位置的次级城市。粤港澳同样如此,不仅有香港、广州、深圳这样的头部城市外,还有东莞、佛山这样的二线城市。不过,很遗憾的是目前成渝地区还看不到这样“众星捧月”的景象,有的只是“月明星稀”。在不少人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否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加快培育次级城市至关重要。

对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建设一批跨省市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渝东北、川东北离重庆和成都两大都市圈距离都比较远,处于它们产业辐射的衰减区,因此该片区一体化有望造就成渝地区第三大增长极,并形成川渝鄂陕结合部核心增长极和动力源。

根据这一思路,“十四五”时期,川渝两地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体制机制为契机,围绕着渝西、川南,渝东北、川东北及成渝中部一体化,规划建设了九大毗邻地区区域合作发展功能平台。这包括今年年初率先获得川渝两省市政府批复的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先行区,也包括备受外界关注的万达开川渝统筹示范区等。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网购包裹损坏谁担责?商家标错价格能薅羊毛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