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量锐减 有市场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

来源:中国质量报时间:2021-05-28 10:02:47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前4个月,我国茶叶总出口量为10.41万吨,同比减少3.95%。尤其普洱茶出口,锐减21.5%,4个月仅出口753吨,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6吨。业内人士指出,依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我国今年全年茶叶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事实上,“不容乐观”的情况并非现在才有。35万吨,这是我国茶叶出口量的“基准线”,多年来的数据都是在它附近作小幅起伏,未曾有过大的变化。

在不久前刚落幕的2021第18届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参加论坛会时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茶园面积占全球60%以上,茶叶产量约占全球50%。从2020年的总产量看,我国以298.6万吨排名第一,第二至第五位依次是印度(125.6万吨)、肯尼亚(56.9万吨)、土耳其(28万吨)、斯里兰卡(27.8万吨)。但是,茶叶出口量我国以35万吨排在第二位,排名第一的肯尼亚出口量达到52万吨。若以茶叶出口量与总产量之比排名,我国的名次就更低了,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比例均超过90%,印度也达到了近17%,而我国只有不到12%。

我国茶叶出口量小,在全球市场缺少话语权,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茶叶规模化程度不够,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品牌。国内茶业领域多年前就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7万多家茶企,年利润抵不过英国立顿一家。”2020年7月,有报道称,中茶股份和澜沧古茶两家茶企曾公布招股书,欲争夺中国茶叶第一股的身份,从当时公布的2019年的数据看,中茶股份的营收只有16.3亿元。而立顿茶当年的营收则达到2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3.3亿元)。10倍之差,令人汗颜。

国内没有出现有实力的茶叶品牌,与我国当前茶叶产业经营方式较为落后直接相关。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产茶国,茶叶生产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茶叶品质好,有很高的市场认可度。而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茶叶放开经营后,大多数茶园都承包给了农户,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这种一家一户独立生产经营的方式有诸多弊端,比如,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标准难以统一,产品质量不均衡、不稳定,销售市场混乱等。尽管近年来我国茶产区都在探索合作经营、公司化经营,但进展并不顺利,收效也不明显。

与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相应,我国各地茶叶生产加工均强调手工传统及地域特色。表面看这是在维护地方茶品牌的内涵,但从更长远的市场发展角度看,这样做恰恰阻碍了茶品牌的壮大。人们看到,地方茶品牌多因地域属性太过鲜明而具有较强的排异性,这虽有助于保持区分度,但由于缺乏融合性容易将自己孤立于市场。此外,我国茶品类众多,其间也缺乏共生性。国内茶叶经营往往以品类进行区隔,形成许多或隐或显的壁垒,很少见到有人既做红茶也做绿茶,因为兼营多品种往往被认为不专业。茶企横向跨品类发展因“不够专业”而难度较大,也少有成功案例。这自然也阻碍企业做大、品牌做强。

当然,国内茶文化长期存在诸多消费偏见,形成不好的市场导向,给茶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按说茶叶作为一种饮品,买来喝就是了,但在我国民间,向来有“会喝茶”与“不会喝茶”之说。前者修炼出各种喝茶的“技艺”并以此为资本,划定一个圈子,令后者难以企及。另一种危害极大的现象,就是“炒茶”。近些年“天价茶”越炒越厉害,让茶叶市场濡染上很重的投机风气。消费领域的自我设限,阻遏了普通大众的茶叶消费热情,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茶叶消费规模,而炒茶投机之风则会淆乱茶叶市场正常的价格和价值体系。

离开市场规模和稳定价值底蕴的支撑,茶品牌就无法真正拥有统治市场的力量。

正是因为品牌叫不响,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都很低,一直难以走出“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有市场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市场怎么打开?其实方法并不难找。前文分析了我国茶品牌弱小的原因,关键是怎样突破这些禁锢,扎扎实实地做产品、做市场、做品牌。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兴文周家镇春茧开秤收购 价格较去年增长近20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