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张正
近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引发关注。该网友认为,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此句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且“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
此外,通知书中“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一是“准时”作为状语应置于谓语“到校报到”前,而非时间状语前;二是“准时”通常对应具体时间点,而“八月十八日”为一天时间范围,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表述调整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通知书被揪出语病,这事儿听着像“鸡蛋里挑骨头”,实则体现出当下社会对文化仪式感的极致追求。针对网友质疑,北京大学工作人员回应称,感谢网友提出的建议,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
咬文嚼字不是矫情,而是对文化的敬畏。195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至今仍是语言学经典。而追溯历史,民国时期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亲拟录取书,“台端业经录取,希于×月×日来校报到”,仅17字尽显庄重;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录取通知书由季羡林等大师亲自把关。此次,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网友当“病句修改题”围观,本质上也是对文化标杆的期许。华中师大教授接受录取通知书被指存在语句问题采访时表示“非严重语病但不够简洁”,笔者认为恰恰点破要害:官方文书可以不是文学佳作,但绝不能是语病教案。录取通知书也该有文字尊严。
这届年轻人对文字的较真,执着于“按时”vs“准时”的区别,本质是拒绝被模糊语言PUA。“按时”意味着责任,“准时”暗含规则——就像他们拒绝“弹性工作制=免费加班”的语言陷阱。所以,别怪网友苛责。值得庆幸的是,校方关于这场讨论的“接受建议研究改进”的开放式回应,相比十年前高校应对舆论的保守姿态,展现出的“谦抑性公关”,恰是互联网思维对象牙塔的逆向赋能。Z世代将录取通知书视为“人生重要节点的仪式性文本”,通知书的重量,有一半在文字里。
或许该把通知书争议当作高校开学第一课:名校的庄严,始于对每个标点、每个字词的敬畏。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