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丁铁
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网络质疑。据媒体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记者也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公开资料显示,阮少平近年来活跃于甘肃、陕西、河南等多省区,仅2023年就被至少六所中小学官网报道过。其活动模式高度一致: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出席各类科普讲座、教育论坛,部分活动甚至由地方教育部门主办。讽刺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官网的院士名单查询功能完全开放,核实其身份只需三分钟。
一个经不起查询的假院士,何以能混迹多省中小学、医院,成为“课程导师”“健康顾问”,甚至连“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这样的头衔都能堂而皇之地进行宣传?近年来被曝光的假院士、假专家并不少,但各种“少平”依然在四处转场走穴。面对如此闹剧,人们不禁要问:谁在为“阮少平们”搭台?
阮少平的骗术高明吗?事实上,中国科学院官网院士名单完全公开,一次查询即可证伪。可就是有学校仅凭“内部人员介绍”便将其聘为导师,并在官方报道中宣称其“院士”身份;有医院问都不问就将其奉为座上宾,称其“莅临指导将推动医院突破发展”。一次轻信情有可原,若是集体失察,只能说明不少单位连起码的质疑与审核程序都没有,也就难怪假专家能行走四方皆遇绿灯。
为何不查,任假院士招摇过市?畸形追逐“权威符号”,无疑是深层原因之一。以“院士站台”彰显身份,用“权威背书”提升声誉,借“专家出席”撑足场面……头衔崇拜扭曲了价值认知,从而导致宁信虚假头衔不信真实能力,对所谓“专家”的来历不闻不问。当“头衔”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真相便成了最廉价的装饰品。既然“头衔”至上,自然“帽子”越大、越光鲜就越“畅销”。
在这场闹剧中,媒体平台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阮少平的活动轨迹中,从学校公众号到地方新闻平台,无一不对其“院士”身份进行大肆宣扬,却鲜有机构在报道前履行核实义务。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媒体、平台在事件曝光后选择删除相关文章。如此只管“事后补救”,不顾“事前把关”,客观上为骗局提供了传播渠道,无形中也助长了骗子的嚣张气焰。
假院士闹剧,是一场对社会诚信的集体反思。阮少平通过伪造证书、虚构履历,长期以“院士”身份获取利益,却未受到有效法律制约。对比许多国家对学术欺诈实施的严厉处罚,我国相关制度设计仍显薄弱。因此,破除头衔崇拜,健全监管制度,高悬法治利剑,显然需要加快步伐。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