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丁铁
电解炉中热浪翻涌,铜水奔流如瀑;“铝水通道”高温直供,产业链上下游精准衔接……云南各地的现代化产业园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股股澎湃的产业动能正加速汇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跃升的强劲引擎。
以园区经济撬动跨越式发展的新未来,时与势皆已到来。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89个产业园区占地仅约1%的国土面积,却贡献了超过20%的GDP、30%的就业岗位、40%的工业投资、60%的营业收入,以及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数据印证发展势能,当1%的土地承载起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园区经济早已超越简单的企业集聚范畴,成为云南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
产业园区建起来、数量多起来,但要更好实现“园”来兴滇,显然不能止步于“有”与“多”的阶段。当前存在的园区规划不合理,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完善,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园区经济综合实力偏弱,发展质效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薄弱;部分要素保障存在瓶颈制约,要素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都在制约着云南园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直面痛点下狠劲,正视难点下功夫,已时不我待。
产业园区是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招大引强是立竿见影的有效举措。鹤庆产业园区通过“铝水通道”实现上下游高效协同,每吨成本降低400元;楚雄滇中有色通过智能技改,电解效率提升30%。实践证明,只有引优育强,让好项目、大项目、面向未来的新项目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好,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的格局,园区经济竞争力才能更强。
做强产业集聚,尤其需要加速追高逐新,构筑经济发展战略高地。在保山,“园中园”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构建起“硅矿—工业硅—高纯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的绿色硅产业链,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2024年“园中园”产值达116.4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52.6%。推动空间立体开发,促进复合利用;强化制度创新,以改革举措、政策红利促进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方能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
服务链长度决定产业园区生命线,服务链深度重塑产业价值。从“圈地招商”到“生态共建”,园区经济的终极竞争战场在于服务链。文山州通过“管家式”服务,将企业建厂时间压缩至30天,二类医疗器械证照办理仅需45天。当服务链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园区方能实现从要素驱动到生态驱动的质变。而从“房东”到“产业合伙人”的身份转变,也必将激活园区经济的强劲基因。
从“有”到“优”,云南产业园区升级正迈出坚实步伐。以链式思维织就产业经纬,以制度创新打通发展堵点,让每一寸园区土地都成为产业升级的沃土,云南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一园带一链,一链兴一域”的加速度。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