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观众主体是白领还是蓝领?

来源:36氪时间:2022-04-13 12:36:49

日前中国电影报发布了某权威机构根据平台方的调研数据形成的一次中国电影观众的结构和分布,最终呈现出的结果是中国电影观众开始呈现了出“成熟化、职场化、中高收入群体”的趋势。

当然本次所采样的有效数据仅有4000份,是较难真正体现现阶段内地电影观众真正的构成,而且在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和阻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许久没有回到电影院。

如果说吸引观众入场的因素越来越少,那么阻挡观众的因素势必会越来越多,像年龄、学历、收入、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一些因素都会使得观众很难有闲暇时间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在这些因素当中,收入或许是首当其冲的原因,毕竟大部分观众还是需要掏出真金白银自己买票消费。

或许中国电影的观众也在悄悄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阶 级”,那么现阶段和未来,中国电影观众的主体是白领还是蓝领呢?

中等收入&学历占比过半,电影仍旧通俗文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内地电影曾做到多部影片轻松突破观影人次破亿的盛举,现如今无论是单片还是从整体的格局来看,观影人次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观众月收入构成(数据来源网络)

很多人会武断的把票价上涨作为观影人次下跌的唯一因素,毕竟大部分人首要目的是先吃饱饭才能考虑的其他娱乐活动,但实际的调研结果反应月收入低于1万的人群整体叠加要更占据到主要的市场份额。

即便月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的的观众,在一线城市或许只能算“收入还不错”的群体,大部分高收入的群体虽然可以实现票价上的观影自由,但并不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当然这也有高收入群体本身就占比较小的原因。

再从学历和职业方面来看,公司职员暂居四成的份额,本科学历占据了接近七成的份额,不过从近些年内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的趋势来看,学历对于观影人群的影响甚微,同时公司职业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或许这部分观众对比其他职业有更规律化的作息时间,这也是其他职业(包括学生)不具备且不能自由掌控的。

基于此原因,可见中国的主体观众仍旧是以有稳定的工作、且有相对可以自由掌控闲暇时间的群体构成。至于观影频次和观影兴趣,则更多要由影片的质量来决定,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会形成一定的观影粘性和习惯。

这部分观众大体上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在收入方面也是呈现出略高于所处区域社平工资的水准,但这部分观众想实现娱乐的进一步升级,也是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毕竟他们大体上还要留出一部分资金和经历去参与像中长途的旅游等娱乐项目。

如果想以足够强的吸引力来抓取这部分观众,影片的通俗易懂则会变得非常重要,这一点其实在这两年绝大多数能够取得成功的头部电影都有较好的体现。

观影福利锐减,社青承担压力增加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几分几毛的票价是违背了电影发展规律,那么在大部分群众收入与日俱增的今天,观众实际的观影热情逐步消退则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或许作为曾经的一种工会福利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

大部分年轻人其父母在他们八九十年代的工作生活中,电影很多时候是企事业单位工会的一种福利,同一时期的电影可以做到城市乡镇的超高覆盖率,只不过因为当时拷贝数量的稀缺,会造成一些热门电影的一票难求,这部分电影可能会产生只有福利好的企事业能做到让职工“白嫖”,其他影迷真喜欢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买票看。

在这个时期,电影的主要观众是不区分什么白领和蓝领的,但伴随着中国电影进一步的市场化,观众的群体也在逐步的分化,而且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的缺失,也让曾经引以为豪的工会福利电影票一点点的退出市场。

当然时至今日仍旧会有一小部分企事业单位会以季度为单位向职工发放专属影城的电影兑换券,只不过这部分观众能否在第一时间来消耗这部分福利要打一个问号,甚至会出现将这部分福利出价转让的情况,也许对于这些员工而言,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影习惯还不如把这部分福利抓换为现金更划算一些。

▲观影的出发点(数据来源于网络)

但对于大部分青年人而言,看电影仍旧是最经济和最划算的约会项目,或许看起来有点陈旧和俗套,但电影本身还是可以用话题性和新影片来吸引和营造情侣之间的话题,其他的社交方式则较难形成情侣双方面的高度契合和一致性。

当然收入相对较高的“白领”肯定会在可支配薪水方面要比“蓝领”略好,但这并不代表大家就要委曲求全的退而求其次的不看电影了,毕竟在电影院里面会形成某种程度上消费公平,也会满足一部分“蓝领”社青寻求消费满足的心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内地电影在刚需方面,蓝领的消费群体未必会因为价格原因而阻碍他们的观影需求。

▲观众可以接受的票价(数据来源于网络)

如果在考虑到票价的因素,从数据来看,经历这两年的洗礼后,相当一部分观众也逐步认识和接受票补的退潮,相对于更合理和正常的票价范围还是成为主流,观众还要考虑到观影的舒适度以及方便程度等这些因素,毕竟非常规的低价的确较难保障观影群体的综合素质,这或许是一部分观影频次较高观众不希望看见和遇到的。

如果内地电影市场的票价更够有一个长期平稳的趋势,会对于更好的挽留住现在仍旧有观影习惯的影迷和观众起到安抚的作用,特别是在疫情后,大家需要一个长期的恢复周期,电影院应该是较晚开启的娱乐场所,用更合理的价格才能更快速的吸引到目前的这些观众群体。

拓宽观众群体的范围,吸引更多的蓝领观众

由于内地国情的特殊性,从相关部门的意愿来看,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才能得到更多的曝光和宣传支持,继而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才有希望吸引范围更大的观众入场。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收入较高的观众和一部分白领如果能够形成一定的良好观影习惯,他们肯定会是第一批回到电影院的观众,毕竟长久的停滞会造成更强烈的观影刚需。但这里不排除这其中有一小部分观众逐步退出影院观影消费,在短期内让其他娱乐方式所吸引。

另外阻碍观众入场、特别是蓝领观众入场的因素除了收入之外,更重要是现阶段内地上映的影片内容真正能够为他们服务的只占极少的一部分,除了头部影片之外,大部分进口片、口碑影片和奖项影片更多集中到一线观众、精英影迷和白领观众身上。

从数据方面来看,中国内地现阶段能够形成自主购票行为的观众群体和美国同类型的观众数量大体相当,只不过我们的观众观影频次较低,只是在一线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频次,二线城市虽然在数据在体现较好,但在人数方面很难匹敌三四线地区,更多的潜在的观众和能够被激发的影迷仍旧蛰伏在三四线地区。

从我们目前的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的精英和白领更多集中在一线和沿海发达的二线城市中,同时像内陆一些票仓地区,他们也有不错的观影群体和氛围,只不过这些地区已经逐步呈现出票房的天花板现象,已经较难实现票房的更大幅度增长。

尽管在收入和城市未来发展方面,蓝领和三四线注定在短时间内难有突破和飞跃,但在对于电影和电影观众深度挖掘方面来看,这些地区和群体所拥有的潜力是无穷大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

如果说在2014-2017年时,中国电影用票补打动了冰封已久的二线观众,那么到了今时今日,在面对一二线地区逐步饱和的市场环境,面对已经略显麻木和疲态的白领观众,能否吸引更多的蓝领新观众则是内地电影能否在稳定发展十年的大方向。

当然这里我们所提的“白领”和“蓝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和蓝领的概念,也并不是用他们来划分和区别观众群体,但从客观上来看,一些客观因素的确在影响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只不过从观众角度来看,所有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又都是非常主观的行为,最终也都会形成一个较统一的评价体系。

中国电影的观众从曾经的工农子弟兵过渡到白领和精英群体,在一点点的重新回归到蓝领肯定不会那么的顺利,但这部分体量最为庞大,消费能力并不弱的观众,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电影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市场份额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