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女滑手上路,不再极限的滑板和无极限的商业

来源:36氪时间:2022-04-13 17:36:13

雪友、耶啵女孩:爱了!

品牌、商业地产:真香!

"冬天滑雪,现在下班陆冲(陆地冲浪板)",滑雪单板玩家找找,去年开始入坑滑板,下班后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夜滑刷街,着魔到"连做梦都在滑"。

这个雪季之后,有不少滑雪爱好者用陆地冲浪板"解馋"。因为板上运动玩法互通,陆地冲浪板就成了一项练习滑雪姿态的极佳运动。

前有北京冬奥会"三亿人上冰雪"的余温,"陆冲"顺理成章的成了滑雪爱好者的一道"代餐"。家住吉林的玩家感叹“感觉全世界都在玩陆冲”。

陆地冲浪板@博主Gigi

最近一年,多股新势力壮大了板仔大军。

如果打开小红书,滑板是属于美少女的。裙摆摇曳、白细长直,秀色可餐。

滑板也是属于街头潮人们的。无论什么造型,抱上滑板就能摆出一套OOTD。

如果你路过北京三里屯SOHO下沉广场,滑板是属于酷盖的。嗞杆子、干台子,各种腾空旋转,这种"公园滑板"也已经不是男生的专利,女生和学龄儿童也开始入坑。

虽然疫情让一些年轻人困在了家里,但这两年滑板的成长速度超乎预期。

滑板,不再极限

滑板运动走热,消费是一个最直接的标志,其中嗅觉最为灵敏的莫过于"鞋圈"。这两年,消失了十几年的耐克Dunk滑板鞋再度回潮,其火爆程度不亚于2019年的AJ1。

在鞋圈,万元是一个门槛。二级市场最火的时候,一双Dunk千元价格飙到一万,溢价10倍只在一个月之间。而今年,"熊猫"配色Dunk依然是销量王,年初市价几乎是原价的3倍。

滑板鞋就是"试金石",印证着这一圈层的蓬勃增长力。

社交媒体上滑板相关话题也在升温。《2021抖音体育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平台上奥运项目获赞量排名,滑板位列第四,仅次于篮球、足球、游泳,甚至高于"国球"乒乓球。

3月底小红书滑板相关笔记量超36万,而去年底这一数字仅20万,暴增八成。

这里面最大的增长力来自于“女滑手”,而且大有超越男性之势。在抖音,话题#滑板女孩 有8.9亿播放量,#滑板少年 2.3亿播放量。

目前滑板的分类主要是双翘板、鱼板、长板,并衍生很多细分类目。主流的"双翘板"更追求各种花式动作,技术难度较高,也更加"极限"。

吸引女性玩家的主要是在陆地上模拟滑雪冲浪的"陆地冲浪板",在滑板上跳舞dancing为特色的"长板",这两种滑板主要在平地上玩,更容易上手,更偏休闲娱乐。

有玩家透露,最近最流行的当属陆冲和长板,前者是因为滑雪带火的,后者是被微博上追风少女的视频吸引的。“玩长板的姑娘梦寐以求都想拥有个自己的dancing line”。

长板dancing博主@小熊

类似于新兴的"精致露营""风格露营",重舒适和风格、轻户外挑战,滑板也在变得"风格化"。

小红书上的滑手几乎都是年轻面庞,而且一个比一个"养眼"。全套Lululemon,露腰背心+热裤,或是宽松街头造型,街头就是秀场。

无独有偶,汉服、JK制服、Lo娘们也踩上了滑板,也成了社交媒体上一道吸睛的风景线。新玩家带来了新文化,现如今滑板文化正与年轻审美和多元圈层相拥,逐渐本土化。

Flip已经不是滑板的唯一信仰,板仔也不再是身穿松垮Baggy的叛逆少年。滑板是一种兴趣选择,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是不同圈层人群选择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滑板,不再极限。

促成这些变化的重要推手之一,是流量明星。2020年,王一博当选中国滑板大使。这位"滑板一哥"为滑板代言,拍宣传片,参加综艺,为赛事发声,隔三差五就晒刷街视频。

欧阳娜娜最近也成了滑板萌新,当今顶流谷爱凌也po出滑板照。而香港作为潮流始发地,港星们更是被滑板文化耳濡目染,比如彭于晏和张柏芝。

职业滑手柯家恩Kyle用"爆炸性"来形容最近三年滑板人数的增长。特别是过去一年的增福最为显著。

坊间传言,王一博带起了一大波女滑手,"培训机构的新学员中,八分之一是冲着王一博来的"。“王一博”也成了金字招牌源源不断吸引新人。

在安踏官方渠道,王一博联名款下的评论,十有九是为王一博打CALL的粉丝。耶啵同款滑板更是热门,一些粉丝一度把价格哄抬至一倍。有人指出,滑板圈正在被饭圈化。

王一博同款滑板,面板零售价400左右,一度炒到1000+

女滑手暴增、不同小圈层互不相容,形成了滑板界的鄙视链。不少把滑板奉为信仰的滑手对play for fun嗤之以鼻,并统称不练动作的玩家为"板混",拿板子拍照就是poser。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是抱着代步的心理入坑。"我感觉滑板圈也开始卷起来了",玩家艾玛表示,练招确实很酷,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技巧有追求。

滑板元老韩敏捷Jeff han在播客上指出,滑板的内核仍然是运动,外源是潮流化的街头外包装的东西,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支持你滑下去。

但不置可否,多元群体涌入、多元玩法兴起,稀释着滑板的极限感。

滑板不赚钱,年轻人才是富矿

随着国内玩家壮大,滑板这个市场风口似乎越来越近。明显的一个现象是滑板店、培训教学、滑板公园越来越多了。

这几年,滑板消费的跃迁,忽如一夜春风来。2010年以前国内几乎没有套板售卖,在国外品牌正式进入中国之前,国内滑板鞋格外依赖外贸。90年代,给孩子买一块百元的玩具板已经是高消,买一块专业滑板要一千元,对于那时候的物价和收入水平绝对是奢侈,如今滑板价格已经打到了最低三四百元。

DBH、大道之子、justice、PSYCHOS、BOARDHEAD、燃烧冰等滑板国牌丛生,给了玩家更多选择。

但对于一家滑板店想生存仍然是不容易的。抖音直播间里,湖南一滑板店的店员为买家熟练的装配着滑板,五六分钟一套,几乎不停歇,就这样忙活了两个多小时。

即使这样,还是不赚钱。有销售透露,卖滑板利润有限,滑板店活下来主要靠运营,维护住本地玩家,开发线上渠道卖全国。

一些滑板店引入培训、做场地运营,寻找新机会。位于北京的滑板专营品牌燃烧冰,从代理国内外的滑板品牌起步,到开发自有品牌,燃烧冰把滑板培训当做一个切口,带动场馆运营和市场推广,如今已经拥有6家连锁门店。但目前依然在商业探索阶段。

还有一些独立品牌转向多元业态,向生活方式综合体演变。比如杭州50滑板俱乐部,整合了演出、主题咖啡、露天泳池、纹身与滑板用具销售于一体。

而国内的品牌"领头羊"已经开始向转型,拥抱顶级商业地产,甚至和高端奢侈品"站在一起"。今年3月,AVENUE & SON快闪店进驻北京SKP-S,在商场内打造了一个滑板公园。去年底,AVENUE & SON第一家旗舰店落地前滩太古里开业,并把室外兴建成全球首个大理石滑板公园。

AVENUE & SON上海旗舰店

国内最早的滑板专营店、滑板元老韩敏捷Jeff han创立的Fly Streetwear也首次走出深巷,也开到了上海松江印象城。

走进商圈对于推广滑板文化是一个捷径,也是一个必然。反观海外巨头,前身是滑板店品牌的Supreme、滑板鞋品牌的Vans、滑板杂志起家的Thrasher、潮牌鼻祖Stussy,以及PALACE、DCSHOECOUSA等,曾经与滑板渊源颇深的品牌都华丽转身,在不同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要贴上红logo,哪怕是个板砖也绝对价格翻涨""你或许不是个板仔,但鞋柜里总有一双vans"“Stussy落户上海时候几乎被黄牛包场”……

年轻人对潮流风向十分灵敏,与玩不玩滑板无关。而这些人的规模和消费潜力,远远超出了运动的界别。

Kappa调研数据,在中国城镇18-30岁的人群中,高频参与滑板运动的人群数量超过2300万,入门级人群数量接近1700万,占总数的70%。

而中国有2.6亿爱扎堆的Z世代年轻人。90后、95后正成为潮流消费的拥趸。阿里公布的报告显示,Z世代贡献了潮流消费28%的份额,且消费增速超过400%。得物上,2020年Z世代占平台超过80%的潮流消费比重。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潮流消费市场已达千亿,且仍在快速增长中。

"以小博大",借力滑板文化的号召力,带动潮流敏感型的新生代大军,才是品牌们的野心。

去年开始,国牌运动巨头们开始蠢蠢欲动。李宁、kappa双双进军滑板圈。Kappa一改时尚标签,牵手中国滑板国家队为其专业化背书,组建滑板产品线团队,正式进军滑板领域。李宁则合作知名滑板选手Erik Ellington,首次推出滑板线产品。

今年初,安踏发布滑板纪录片,邀请到王一博拍摄,进一步强化了流量破圈力。同时推出安踏滑板系列的首款滑板鞋,一改过去垂类渠道首发先行,把滑板系列放到官方渠道销售。滑板圈似乎成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商业地产们"吃流量"的意图更明显。包括上海松江印象城的水泥公园、北京大兴的北京爱琴海购物公园的极限运动公园、上海前滩太古里木区专业滑手御场、成都太古里东隅的滑板公园、广州百信广场L4的"空中滑板公园"……越来越多购物中心开始为滑板出让空间,"滑板公园"成了商场里的"景观"。

在招商经理眼中,滑板新潮,自带社群属性和观赏性。这些场地既可以承接赛级活动,也可以吸引客流,强化生活方式属性。很多赛事也开始把赛场放到商场里的"滑板公园",一些不玩滑板的年轻人也愿意买票观赛。

无论是是深耕小众圈层,还是瞄准更大的市场,都离不开年轻人。"年轻的消费者未来的几十年里或许就是你的品牌的经济支柱", 在深圳经营了近20年滑板店的Eric Lai坚信。

后记:产业“萌新”和跨界“老炮”

国内滑板等一个破圈的机会等了30多年。

早在2005年,"滑板教父"丹尼·威带着他的滑板4次成功飞跃居庸关长城,燃爆了滑板圈,但在圈外几乎无人问津。

2014年,庞麦郎和"他的滑板鞋"火遍全国,但彼时商业环境尚不成熟。

2020年,滑板入奥首赛日本,滑板国家队远征,带动了一波国内关注度。

加上这几年,资本开始青睐小众运动,露营、滑雪、滑板、攀岩、冲浪等项目走热。企查查不完全数据,2012年以来,极限运动和户外运动相关融资事件超过百起,金额接近28亿元。

资本、消费、品牌共振,似乎让产业成长更快一步。

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滑板相关企业2079家,广东省以632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一,其中深圳有超过300家。今年深圳政协提案中传出打造"滑板之都"的呼声。

在河北,滑板生意养活了一个县城。邢台市广宗县靠着自主创新和出口贸易,将当地的滑板车卖到马来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养活了本地10余家滑板规模企业,年产滑板近1200万台。

公认的是,小众运动存在市场机会,但放眼产业环境仍然难以称之为成熟。缺少顶级赛事和规模化影响力,职业选手发展不明朗,培训体系不完善,诸多问题待解。

滑板于国内依然是个萌新的产业。但好在,滑板永远年轻,永远新锐,这也造就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商业长尾。

玩儿最high的莫过于顶奢们。2016年,Dior Homme便推出了滑板与滑板鞋产品。LV更是钟情街头文化,从2017年至今多次推出滑板相关系列。今年Burberry也牵手Supreme把滑板纳入2022春季系列。爱马仕、Gucci、Versace、Lanvin等都曾推出过收藏级贵货。

"元宇宙"也没给滑板落下。前有潮流教父藤原浩携手滑板品牌Mark Gonzales推出NFT艺术品的消息。后有滑手把自己的"神之一招"铸成了NFT供人拍卖。还有区块链滑板游戏Crypto Skates,边玩儿边赚NFT代币。

有潮流的地方就有滑板街头文化。滑板街头元素也经常出现在潮玩设计、潮流艺术家的笔下。原本是滑板爱好者过手瘾的玩物,"手指滑板"也演变成了时尚又潮流的娱乐项目。

论跨圈,滑板绝对是老炮。虽然滑板圈层依然小众,或许衍生消费和文化跨界带来的新机会,会跑得更快。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商业地产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