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等裁员,怎么还不到我?有点着急

来源:36氪时间:2022-04-19 15:48:10

01

“晓璃老师,您有所不知,我现在就想拿钱走人,可偏偏我却不在这期的裁员名单里!”

来访者Lisa(化名)在咨询的一开始,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看来,这次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的来访者。

说起来,Lisa在资料里填写的经历倒不复杂:3年多年前毕业于某高校,通过校招来到了现在的企业,这一做就是3年多。

“实话说,晓璃老师,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压根不知道填报什么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特别火爆,加上我的成绩也还不错,所以父母就让我填报了这个专业,结果还就考上了。”Lisa说起自己的过往,有一种“风轻云淡”的感觉。

但从她的叙述里,我依然能觉察到,这是一个头脑聪明、学习能力很强的学霸型来访者。

和很多学霸型来访者故事类似,尽管Lisa口口声声说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特别的兴趣,但她的专业成绩依然在系里排名前三,也因为大学期间优异的成绩,Lisa通过校招,应聘到了这家不错的公司,从事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根据视频那端Lisa叙述的风格和特点,我发现,在现实的职场中,Lisa大概率是属于那种聪明但有点桀骜不驯的职场新人。

换句话说,Lisa这类职场新人的优点在于悟性高、学东西很快,做事也风风火火,但缺点在于不够沉稳,有时候难免毛躁,而且性格也比较直接,遇到不对付的人和事容易情绪用事。

当我把觉察到的这些反馈给Lisa的时候,只见Lisa频频点头:“晓璃老师,您说的和我现在领导对我的反馈非常一致。而且实不相瞒,我还和之前的领导发生过正面冲突,闹的挺不愉快的。”

02

原来,之前Lisa的上司Mary(化名)曾经暗示她为自己办一些私事,但Lisa觉得,Mary的要求很不合理,而且让她办的事情压根不在她的职责范围,所以就当面拒绝了Mary的要求......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导致Mary对Lisa心存不满。

结果是:在Lisa入职一年左右的时间,Lisa被调到了另外一个部门,而当时那个部门在公司内部颇有些“边缘化”,负责的项目也不太受公司领导重视。

Lisa听人说起,自己被调一事和Mary不无关联。

“实在说,我觉得我来公司是做事的,不是来搞政治斗争的。”Lisa说:“而且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站队、结帮派这种东西,我认为这些对公司乃至个人成长毫无益处!”

根据Lisa的讲述,她的前领导Mary就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

“被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后,我就萌生了离职的念头。”Lisa说:“我私底下把这个想法和一个朋友说了,我那个朋友说我傻,干嘛自己提出离职呢,现在找工作也挺费劲的,倒不如等公司把我给开了,还能拿到‘N+1’的赔偿金。”

Lisa觉得朋友说的有些道理,何况当时调到的新部门也属于“清水衙门”,说不定过段时间公司就会考虑精简部门,顺便就把自己给开了呢。

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

过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公司果然有所动作了,但出人意料的是,被撤销合并的部门恰恰是Mary领导的部门,而Mary因为种种原因从公司离职了,她所带领的团队有的被并入其他部门,有的被劝退,还有的自己辞职了......

“我当时可郁闷了”,Lisa说:“本来心心念念能被公司给裁了,获得一笔赔偿金,结果发现自己不在裁员名单内......这还不算,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所在的部门项目变多了起来,而我自己的工作量也是成倍增加......你说,公司裁员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啊?作为员工的我该如何为自己的未来提前做准备呢?

03

我知道,Lisa今天的困惑恐怕也是很多职场朋友的共同困惑。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裁员大势,好让自己提前进行准备呢?

一看行业。

不论什么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密切关注政策走向和行业最新动态。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行业发生整体的变动和洗牌,作为个体的我们只能提前做好准备,尽快调整方向。

例如之前的中小学教培行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二看部门。

通常来说,公司在考虑裁员的时候,往往先考虑现有的部门有哪些,这些部门目前的盈利情况,以及公司对这些部门未来的战略部署和业务安排。

如果公司存在这样一个部门,当前的业务无法给公司带来盈利,同时从市场环境及长远考虑,这些业务在未来也不会再复苏,那么这个部门将会成为公司首选裁撤的对象。

放到Lisa的案例中。

Lisa之前所在的部门(领导是Mary)恰好就有点类似于这样的部门:毋庸置疑,这个部门之前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各种不可控的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个部门的业务在后期出现了大幅萎缩的态势,而且也没有继续留下去的必要。

在这种前提下,公司会优先考虑裁撤Mary带领的部门。

三看个人。

很多朋友到这里可能就会问了,有些部门可能不会全部裁撤,也许只会裁撤一部分,那么到底裁谁不裁谁,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

04

从我的经历和观察来看,在评估个人去留问题上,最常见的有以下4种评判标准。

1、这个岗位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2008年金融危机那会儿,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裁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老板组织我们部门管理人员召开会议,要求每个部门都要精简人员,这个时候,我们最先考虑的是——当前部门内部有哪些岗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对于那些没有独立存在必要的岗位,我们会考虑和其他岗位进行合并,多余的人员则会面临被裁的局面。

例如,当时我所在的财务部门有三名核算会计,经过评估分析,最终公司决定留一个核算岗位,将其他两名会计的工作合并到这一个岗位上——这样就多出两名人员需要被裁。

2、这个员工的优劣势如何?是否具备稳定的因素?

接下来,就是评估三名财务人员留下哪个的问题了。

A在公司做了10多年,是一名老会计,胜在经验丰富,对公司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但家里有个上小学的孩子,所以精力常常被牵扯,经常迟到早退;

B在公司做了5年,刚考过中级,胜在干劲十足有上进心,但潜在的问题是这个人很快就要结婚成家,意味着不久就会请产假;

C在公司还不到1年的时间,学历和毕业学校都不错,胜在勤奋好学没有其他事情的干扰,能够投入精力和时间在公司业务上,但潜在的问题在于,C曾经流露出对公司不满的态度,据说在偷偷投简历......

当三个人的优劣势列出来之后,我们一致认为,A最具备稳定因素——尽管A的学历和证书不具备优势,但毫无疑问,如果公司这个时候能把她留下来,无疑能让她感念公司的决定,死心塌地为公司效劳,何况她已经完成了生育且明确表态不要二胎......考虑到她需要接送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再“顺水推舟”,给她制定了一个相对方便接送孩子的上班时间,同时对她的薪资进行了缩减。

3、这个人是否不可或缺?是否不可替代?

当然在那次裁员过程中,还有些人比较特别。

比如技术骨干,在公司内部拥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还有负责大客户的销售人员,他们掌握着公司的主要客户资源;还有的属于关系户,有税务局安排的,也有大客户安排的......这些人一般是动不得的。

4、这个人是否值得培养?是否具备被培养的资质和可能?

在Lisa的故事中,无疑她是属于这一类。

经过咨询分析,我发现Lisa身上具备一些职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是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所需要的,与此同时,Lisa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而且性格耿直,也正是她目前的部门领导极为欣赏的。

换句话说,在公司领导看来,Lisa具备很强的可培养性。

这也是Lisa的工作陡然增加的原因所在。

05

经过系统的分析,Lisa对自己当前的处境有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同时她也发现,自己虽然号称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但无疑她是擅长的——从她过往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表现来看,Lisa有点类似“天赋型”选手,是非常具备相应的潜能和资质的。

同时,我们也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Lisa咨询前之所以对工作产生了厌恶的情绪,有可能是她对前领导Mary的情绪投射。

因为她厌烦Mary身上的一些特点并遭到了Mary的“暗算”,因此深感公司人际关系复杂,这才对工作产生了动摇乃至厌恶之心。

“晓璃老师,经过您的分析,我知道下面该怎么做了。”Lisa说。

“很多人的问题是过于重视志气,整天在理想、梦想上反复纠结但不落地,于是,这一切就都成为了幻想。志气固然重要,但本事更重要。”——阿秀

关键词: 这个时候 公司领导 另外一个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