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能「躺平」,但我们需要一些「心理躺平」

来源:36氪时间:2022-04-25 08:46:16

全国多地的疫情正在好转,但精神紧绷与饮食不善催生的狂躁焦虑正在与日俱增。在疫区的互助群中充斥着有关失眠、焦虑的话题。根据上海市心理热线记录,近日与疫情相关的来电数量也明显上升,约占来电总数的70-80%。

保持充沛的精神力何尝不是防疫的重点。虽有刘畊宏版本草纲目健身操暂时解忧,现实的窘境及网络上的舆情漩涡,让人极易再度囿于精神泥沼。除了苦中作乐,或借助专业人士实行认知疗法,我们在家还能做点什么恢复心理健康?

尽管防疫政策不能「躺平」,但我们可以尝试「躺平」以对抗心理危机。

■图片来源: Declutter the mind

这里的「躺平」指的既是冥想的一种通用姿势,也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引导的生活常态:勇敢探索负面情绪并尝试去把握它。

冥想并不是在饥饿疲惫状态下放弃硬核健身的精神胜利法。相反,它帮助我们以旁观者的姿态观察情绪,加之分析与控制,避免压抑及爆发。因此,用「躺平」去解构隔离生活,并非宣扬逃避放弃,而是恢复冷静与生活热情的积极尝试。

一方面,在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隔离时期,识别并承认负面情绪比强打精神更重要。尽管健身直播的爆火印证了大部分人偏爱暴汗的方式发泄愤懑,研究也显示HIIT等硬核健身比轻度锻炼在缓解焦虑方面更胜一筹。但这些暂时性的缓解并未触及情绪的源头,还会因为掩盖和忽视催发次生情绪,导致长期低迷。

另一方面,冥想的宗教背景及商业渲染将其打造为一个精英阶级的休憩方式,对外行人制造了门槛。而焦虑情绪与隔离期的存在,恰好成为大众验证身心健身价值的契机,也让市面上故弄玄虚的冥想回归朴素的训练方式。

■图片来源:Quartz

当居家隔离溶解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冥想与其他休憩方式一样,都为个体创造了精神独处空间。

然而冥想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拆分众多疫情期间的衍生问题,例如,哪些是隔离本身带来的问题,哪些是平日里忽视的亲子及邻里关系问题。

自嘲式的「躺平」反映了社会心理的疲倦,更体现了一种对更平衡的生活的朴素渴望。在一味「内卷」与「正能量」的环境下,允许自己以「躺平」的姿态正视倦怠,平衡自身积极与消极情绪,才能在旷日持久的防疫战中保持健康。

焦虑反复出现,身心健身走到台前

疫情起伏的第三年,防疫政策最忌讳麻痹松懈。但对于每个在政策下承重的个人,持续保持精神力与信念不是易事。

隔离的孤立感,耐心的消逝,亲密关系中的倦怠,城市管理的信任危机,引发了失望、焦虑甚至愤怒等情绪。除了每日打起精神工作,获取物资,还需要时刻与这些杂糅的情绪作战。

长期以来,「隔离也不要停止运动」作为正能量口号引导着我们的生活。沉浸式运动让人暂时逃离情绪困扰,高强度间歇训练的解压效果也在疫情间得到多国证实。

但对于疫区人民来说,一打开手机便破土重来的倦怠感,使得这种通过消耗体力进行情绪宣泄的方式,多少有些「治标不治本」的意味。

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才有助于辨析情绪元凶,缓解迷茫与失控。反之,逃避或抑制负面情绪可能助长次生情绪,产生长期的状态低迷和缺乏耐心。

■图片来源:Google

直面负面情绪并加以分析,正是冥想、瑜伽一类「佛系」身心健身的专长。

冥想这项古老的禅修方式,经由西方的改编,已从宗教修持方式摇身一变成为心理学界认可的理疗技术。特别是麻省医学中心卡巴金博士于1979年创立的「正念减压疗程」,因系统性的操作方式及显著的临床效果被认知行为心理学界收入麾下,也被我国编入心理师培训大纲。

当下心理学意义上的「正念冥想」,剥离了宗教内容,强调通过静默,加强个体对身心变化的内在察觉。

具体操作需要将意识收敛于当下,带着开放、好奇、同情与镇静去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直觉、想法、情绪、认知等, 帮助识别惯性思维及(负面)性格倾向。

然而,对于健身爱好者和普通民众来说,冥想背后的宏大观念及复杂的意识控制本身又带来了另一层心理压力。那么对于在疫情期间想要借助冥想进行心理疏导的人,是否有更「躺平」的方式?

■图片来源:Google

躺平,也是积极的训练

提起冥想姿势,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打坐禅修的形象。但其实只要一窥点评上的瑜伽、冥想体验馆,就能发现躺着思考的人不在少数。同时,国内外各类冥想社区甚至知乎,始终都有人追问着「能不能躺着冥想」。

为什么训练者执着于「躺下」?冥想又究竟能不能躺下进行?

其实冥想姿势一直都有「躺」与「坐」之争。冥想在实操层面有两个重点:一是意识与自我保持距离,二是将意识停留在当下。而冥想的姿势,对于保持这种游离与专注的平衡至关重要。

冥想内容作者Shivendra Misra表示坐姿位于站立(最清醒)与躺(最放松)波普中央,是平衡专注与意识流的最优解。尽管躺下给予脊柱更多支撑,保证肉体舒适度以承载思绪遨游,然而这种酷似瑜伽大休息术的姿势让人更易入睡,很难保持专注。

面对普通习练者对于舒适姿态的追求,冥想App InsightTimer的资深编辑也客观地指出:「冥想应摒弃评判的眼光,也不应对冥想的姿势做高下之分。尽管坐姿冥想同样可实现脊柱延展,但躺姿可以借助垫子,或双脚踩地放松下肢让我们的脊柱延展更为自然。」

除此之外,躺姿也更有利于进行「身体扫描」。平躺时身体所有肌肉处于非激活状态,因此更能引导意识无差别地在身体各部位之间进行穿梭。同时,躺姿还有助于腹式呼吸法的训练。

■图片来源:Healthline

总结来看,躺下的冥想介于专注正念与深度放松之间,但更偏向一种放松的姿态。与纯粹的休息术相比,躺着的正念冥想仍要求训练者去主动识别情绪及身体意识。

但与保持清醒的坐姿冥想相比,躺下冥想似乎不强调这种内观的结果。如果放松的体式能帮助缓解焦虑更快入睡,也是训练者的一种收获。

对于想要在正念冥想领域进阶的人来说,保持舒适的坐姿更可取。但「躺着」这种非功利性的冥想姿势及态度,似乎更适合疫情期间抱着试一试心态的人群。

因此,躺平式的冥想在当下的环境中发挥双重意义:

一、作为一种精神高压下的冷静态度。不寻求与情绪对抗,而是冷静下来,分析内心冲突源头并加以控制。

二、作为一种非功利性的训练姿势。不求到达冥想的专业境界,而作为缓解情绪的尝试。如果未能成功冥想,那么作为休息术及入眠指导也颇有增益。

■图片来源:Grow mindfulness官网

另一方面,居家的环境也为冥想剥去了商业外衣,使之回归朴素的身心训练。

包括正念冥想、冥想瑜伽、音疗在内的多种冥想课程,近几年被线下商业团队包装成了都市精英的小众体验,拥有精致的装潢和不菲的服务价格。加之中国源远的佛教历史,国内的冥想结合了更多佛学注释的禅修概念,为门外人制造了门槛。

但近年来国内外迅猛发展的冥想内容APP,例如Headspace,Calm, 潮汐,NOW冥想等,都以各种方式将冥想融入日常生活。

例如,潮汐提供多样化的放松场景,在「阅读」 「通勤」 「行走」中都能进行意识的训练,或像Headspace为「运动」类别定制了冥想课程,打破冥想这一「佛系健身」与「硬核健身」的隔阂。

借助于这些网络内容,冥想或能恢复其最朴素的内心探索功能。疫情期间在家冥想的尝试,也可赋予个体更多无关形式的冥想自由或者诚实对其有效性做出评判。

■图片来源:潮汐App

身心躺平:正视抗疫过劳,创造精神独处空间

「躺平」作为「内卷」的反义词,反映了一种超负荷的生活状态。接收物资以及参与政治讨论挤压了原本的休憩时光,与家人的略带火药味的「朝夕相处」取代了与朋友的畅谈倾诉。

疫情下的每个人,都在过劳地进行信息过滤和接受。因此我们有权将「躺平」作为主动休息术,在过载的情绪流中创造精神的独处空间,恢复生活平衡。

同样,过载的情绪也侵占了我们的自我意识,导致传统健身方式无法将其安顿。冥想、瑜伽等心灵健身方式帮助我们在周遭普遍焦虑愤怒的环境中,制造一个精神领地进行心理筛查,避免情绪长期积压爆发。即便在这个独立的精神领地中未能实现认知的跨越,也可获得一种难得的平静。

■图片来源: Google

在冥想领域,情绪、惯性认知是可以与自我意识剥离的。

我们可以以观察者而非体验者的姿态,研读自身的观点、行为、情绪。《孔颜乐道: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书中写道:「(冥想)让我们发现自己独特的人际互动方式,看待事物,表达情绪的模式……哪些习气让我们不自觉地升起痛苦、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我们又是如何把美好的、理想化的评判的、厌恶的、憎恨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在疫情语境之下,我们也可尝试客观地窥探自己的焦虑并诘问:我的情绪来自哪里?将所有情绪归咎于疫情是否合理?有哪些情绪是我可以尝试解决的?

因此,在焦虑与困倦来临时,不必采用对抗的态度,而是躺下来,用平和、客观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是情绪病了,而非「我」病了。

但另一方面,冥想并不是保护心理健康的集大成者。除冥想之外,我们能用规律作息和健身恢复生活的仪式感,也能阅读村上和齐泽克平衡政治讨论与生活。

避免神化冥想,以「躺平」,包容且开放的心态去体验,或许才是从中获益的关键。

关键词: 自我意识 作为一种 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