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完一本书,真的不是你的错

来源:36氪时间:2022-04-26 09:41:01

每年的4.23日,都是世界读书日。

每到此时,都会有人在社交网络晒出自己今年读过的书。数目从十几本到上百本不等。看着别人的战绩,我相信多数人心中的感觉大概跟我一样:惊讶中带着疑惑,敬佩里还透着伤感。

敬佩与疑惑,显而易见——

在这个视频段子满天飞,酒吧夜店满地堆的娱乐至上时代,居然还有人维持着白天搬砖、夜里读诗的old school生活方式。

而说伤感,其实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已经被碎片化的无用信息填满,也多多少少想改变。但,现实情况却让人觉得有些无奈。

这种无奈可以总结为,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和零散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而更可让人恼火的是,很多人发现:

就算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仍旧读不完一本书。

1.为了读完一本书,人类能有多努力

读书这件事的重要地位,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经快“名存实亡”了。

每一次我们发下宏愿,这周要读完xxx。结果总是,只有书架,还记得我们买下那些“名著”时的雄心壮志。

这种事并不罕见,但很多人,并不认命。

半个世纪前,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了一本叫做《百年孤独》的书。

半个世纪后,这本魔幻巨制被读者奉为“全世界最难读完的书”。

豆瓣网友tennyson对这本书的评价是:

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催眠效果,每当我纠缠于这个奥雷利亚诺是哪个奥雷利亚诺的时候就倦意袭来倒头就睡。

《百年孤独》难读,世所公认。

当那些不断重复的冗长人名、跳脱混乱的情绪心思、艰深晦涩的译制语言一起出现在一张a5大小的纸张上时,任何长文字阅读障碍都能被理解。

据说,马尔克斯为了写完《百年孤独》,抽了3万根烟;而坚韧的读者为了读完它,所付出的努力,远超于此——

多年以前,有一个大聪明想出了用word查找替换功能,把书中难记拗口的人名换成“赵四”、“刘能”、“谢广坤”的妙招。创造了《百年乡爱》、《乡村孤独》。

多年以后,仍有人在效仿他的记忆法,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关系谱一一列出,贴在墙上,配合阅读。

有人拿出理科生的办法,把书中跨越百年的情节做成思维导图。

翻开书,对着导图理清现在的“奥雷里亚诺”是第几个“奥雷里亚诺”。

面对这样的书籍,很多人最后都会选择摆烂——

不要记忆、不要怀疑、不要深思、不要问人为什么会飞走,也不要管失眠究竟会不会传染。

总之,赶紧读完拉到。

他们从入门到挣扎,从努力到放弃的样子,让人哭笑不得。

在豆瓣,《百年孤独》一点也不孤独,它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特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并称,压倒读者的三座大山。

人们从这些书的身上饱尝挫败的滋味。

甚至因爱生恨,在豆瓣发起了“后悔书”话题,把所有折磨自己的书大挂特挂。

2.读不下去的书,换一本不就得了

或许很多人觉得,读不下去书是自己不对。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意愿。每当想到那些没拆封的书,心中的马孔多,就阴雨连绵。

但事实上,这种emo是有害健康的。

因为,读书有的时候,跟谈恋爱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无法靠意志左右你们的关系。

书跟读者,也需要缘分。

网友@冥王星 在微博上讲过一段往事。

大二的某一天,他苦于古代文学理论著作的折磨,来到书店里闲逛。

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十分古怪的图书。

作者是一名叫做森见登美彦的日本人。书名也让人不知所云——《四叠半神话大系》。

随手翻了两页之后,他发现这本书相当有趣。

然后接连买了同一个作者所有的书,几乎都是一天之内读完。

在他看来,这些书对自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是不需要多努力就可以读完的。

所以,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也许那些你读不完的书,根本就跟你“八字不合”。

每个人都有与自己阅读兴趣相配的书——

喜欢哲学的人,可能会觉得《悲剧的诞生》精彩万分,而《挪威的森林》无聊透顶;

喜欢历史的人,可能会觉得《历史研究》干货满满,而《古希腊神话》贻笑大方;

喜欢诗的人,可能会觉得惠特曼是永远的神,而乔伊斯不知一哂;

我们形容一个人说话无聊,会说ta“像念经”。

而僧人们却觉得“经”,就是这个世上最美的语言。

我们不必为了跟别人一样读过某本书,就逼自己去读那些自己“八字不合” 的东西。

何况,我们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对同样的书,有不同的观感。

从前一口气读完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的人,现在也许宁愿去读一些“亲密关系指南”。

况且,读不下去书的你,并不是一个人。那些民国大家,也有读不下去书的时候。

胡适的日记中就透露过自己读书失败的经历:

“7月4日,要先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5日,打牌。”

“7月6日,打牌。”

“7月7日,打牌。”

“7月10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可以如此堕落。”

所以读不下去的书,别在意。

毕竟你“堕落”的样子,还挺有“民国风骨”的。

3.读书,让自己满意就行了

例如罗振宇在《阅读的方法》里写的:

“我们发明书籍,是为了给予一个‘未完成的人’以知识和阅历,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是呀。

书,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书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那位叫做冥王星的网友吗?他的故事还有后半段。

看完了森见登美彦所有的书,他开始欣赏汤浅政明监制的同名动画。

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了动画行业。现在,古代文学专业出身的他,正在游戏公司写人设脚本。

那本古怪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因为阅读而让人生发生改变的故事,还有很多。

比如奥运冠军邓亚萍当年进入剑桥学习前,萨马兰奇为她写了推荐信。在她看来,自己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就与平时的阅读习惯有关。

她最初上大学,连英语的26个字母都写不全。但不认输的她,每天都在一点一点的阅读英语书。4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英文能力。

这在当时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但这却让她在多年以后,有能力,去写一封邀请萨马兰奇的英文邮件。

如果她连英文都表达不清楚,老萨不可能理解她,就更谈不上写推荐信。

如今,邓亚萍依旧热爱阅读,因为读书在不经意间,曾为她开出过另一条路。

而正是她平时看似不经意的“小努力”,在机遇来临时,起到的重大作用。

其实大多数人都对阅读的意义颇为认可。现在的我们,对任何事都有可能不满意。但很少有人会不满意自己读书的样子。

在罗胖看来,现代人要让自己满意,可太难了——

领导夸了还想要升职加薪,名校毕业还想要创业成功。我们似乎永远都处于“未满”的状态。

但读书不一样,不管读多读少,不管躺平着读,还是吃着饭读,甚至扣着脚丫子读。只要我们为读书做一点小努力,就会对自己很满意

读书,就是成本最低的,让自己满意的方式。

而这件事的前提是:我们要找到一本跟自己“五行相生”、“八字合拍”的“对的书”。

为了让人们顺利地读到那本对的书,总有人在“负重前行”。

例如“得到”连续三年,每年4月,都会发起一次叫“423破万卷节”的活动。

每次活动都会发布一张年度书单。

今年,得到也准时推出了十本聚焦于中国作者、中国议题精心挑选的书籍。

题材之广泛,从公路旅行到通俗写史,从医学散文到京剧科普......

作者的职业也“五花八门儿”,有大学教授、矿工、80多岁的奶奶、诊室医生、好奇心日报的创始人......

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挑什么来读。

不仅如此,还有人为了让我们爱上阅读,笔耕不辍。

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转回罗胖的新书《阅读的方法》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串联了160多部著作里的高光时刻。

而我们要做的,是绝对不要从头到尾,正襟危坐地把它“读完”。

因为被“读完”的书,总会被重新放回书架。

而这本书应该随便地仍在床上、沙发上、茶几上、书桌上......

什么时候瞄到,就拿起来随便翻一页,扫上一眼。如果不喜欢,就再随便翻一页。直到你觉得“刚才那段好像还不错”。不管读了5分钟,还是2小时,只要自己觉得满意,就行了。

阅读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觉得读书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博学”。但事实上,带着这种心情,我们是不可能读下去书的。

书的真谛,在各种不经意之间。

罗胖不喝酒,有一次被朋友说“你体会不到我们酒友之间的乐趣”。

他回答,“能啊,就是‘五花马,千金裘’呗。”

所以你看,读书其实就是为了有趣。

罗振宇在介绍《阅读的方法》的时候,讲过一个段子:

以前读《悲剧心理学》,翻了几页,看不下去,于是不再看。

但通过这本书,他知道了朱光潜是他的安徽老乡。

这是什么不得了的知识吗?

不是。但这很有趣啊。

有趣,就是正义,因为有趣你才有可能去纠其本质,追本溯源,获得更多。

《阅读的方法》这本书像一个阅读界“行为艺术”,而罗胖本人,就是那个策展人。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遇到更多的书。也随时可以从这本书,跳去别的书里。

也许跳着跳着,你也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超脱的、通透的智者。

比起“结论”,这本书更像是“方法论”。你不必爱上这本书,但也不妨把它买来,像拆盲盒那样,阅读一下。

也许你会觉得这很有趣。

也许你就从此,找到了那本对的书、那个对的段落、那句对的话,甚至是那个对的字眼。

就像辛波斯卡的诗里写的:

每一个开始

毕竟都只是续篇,

而充满情节的书本

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关键词: 读不下去 百年孤独 记得我们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