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抢药潮,正在抢走另一群患者的生命 新资讯

来源:36kr时间:2023-01-11 16:20:07

「每天都有人来开退烧药、止泻药,一要就是好几盒。」「门诊的药几乎都开空了。」

在社区医生王尔惠的感受中,这段时间是「抢药」的高潮。「现在第一波感染患者的症状还未完全消失,又因为许多患者听说 XBB.1.5 病毒分支会引发腹泻,因此不少人来提前储备止泻药。」两者叠加,来看病的几乎都是来开药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于前段时间药品厂家直接库存告急,王尔惠也担心这波抢购潮会导致「真正需要的人吃不到药,暂时没有症状的人家里一大堆」。

除了这些针对症状的药,处方药也正在被「疯抢」:治疗新冠的抗病毒药物被炒到 1.6 万元一盒,还一药难求;还有人听闻某新冠患者进入 ICU 治疗后,医生使用了丙种球蛋白,就也提前储备了好几瓶。

有医生公开表示,抢购丙种球蛋白的后果已经渐渐凸显:有川崎病、新生儿溶血症患者已经用不上丙种球蛋白。有患者说,「现在蛋白很难买,我花 2000 多元才买到。」而这约为平时价格的 4~5 倍。

门诊被疯抢的止泻药,急诊却没用过

在东北小城药店工作的任媛记忆里,12 月中后半,购买蒙脱石散的顾客明显多了起来。

「卖的很快,基本上每个人都要买三盒以上。」两天之内蒙脱石散就卖光了,她告诉顾客三天后会有货。之后蒙脱石散刚一到货,又马上销售一空了。直到现在药架上还是空的,任媛还在等待到货的消息。

同样,在北京某医院急诊科工作的马晨也表示,「听门诊反映,止泻药已经全部脱销了。退烧药也卖得紧俏。」仍有许多已「阳康」的患者担心再次发烧,又来开一些退烧药。同一时间,「蒙脱石散」冲上热搜第一:许多购药的人也不清楚该不该买,只是想有点准备。

但事实上,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直以来在新冠各毒株感染中都不罕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 (ACE2)作为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主要受体,除在肺部表达外,在肠道的表达量也较高。新冠病毒各个变异株,包括 XBB 系列变异株,都会感染肠道黏膜细胞。

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是否出现肠道临床症状则因人而异。因此,XBB.1.5 这一进化分支同样也有可能导致胃肠道症状,但目前并没有证据提示它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

因此,与门诊的止泻药储备热潮相反,在急诊科的马晨说,他们几乎没有给患者吃过止泻药。

「在第一波疫情中,急诊收入院的患者约有 10% 已经出现了腹泻,但症状都不会很重,一般 3 天左右会自行好转。」马晨解释,腹泻和咳嗽类似,是机体自我清理的方式,在不严重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去用药物干预。

「最好在发病 5 天内用药,但患者往往超过 10 天」

除针对症状的退烧药、止泻药以外,能治疗新冠的抗病毒药物等也被人炒作、以高价卖出。

根据国家试行第十版新冠感染诊疗方案,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阿兹夫定片、莫诺拉韦胶囊等被列入抗病毒治疗使用药物,其中前两者被许多人抢购。两种药物均为处方药,在抢购热潮的背后,医院开出处方正在使用严格的标准。

图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以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为例,第十版诊疗方案中要求患者应在发病 5 天内,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才能使用该药物。但在实际的临床场景中,有更加详细、明确的标准。马晨表示,「在我们医院只有收入病房的患者可以开、且需要在发病 5 天内、CT 值小于 30,或发病超过 5 天但 CT 值仍低于 30 的重症患者。」

评估肝肾功能后,经由药学会诊,药品才会到患者手中。但马晨坦言,尽管相对于可开出的处方数量,药品库存算充足,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开出多少药。「首先,收入病房的新冠患者老年人居多,可能患有尿毒症等肝肾疾病,使用该药利大于弊。」

「并且,我们现在都是尽量先收病重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几乎病程都超过了 10 天。」也就是说,从最初起绝大多数的患者可能已经不具备用药的资格。按照第十版的要求,患者在使用该药物的当下为「轻、中症患者,但具备进展为重症的高风险因素」,而由于当前急诊有大量待救治的患者,轻症患者往往都会被要求先回家休息。

医生们也看到了其中的矛盾。有患者经历了「因轻症先回家治疗——发展为重症后入院——已错过抗病毒药物窗口期」的过程,作为医生马晨无法去改变,只能尽可能治疗好手中的患者。

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目前该口服药在北京、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医生评估后可以开到。北京朝阳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开药的条件较为严格。对此,同样身为社区医生的王尔惠也认为,严格的条件是必须的。「这是为了保障用药安全,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真正需要的人用上药。」

严格的标准下,出现了部分患者经其他渠道购买该药、且自行服用的情况。对此资深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公开表示:「辉瑞 Paxlovid 并不是新冠特效药,建议大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建议自行服用,它存在一些副作用。」

丙球遭疯抢,免疫病患者无药可用

而除了以上两种药物,还有一种和新冠治疗并没有直接关系的药物——丙种球蛋白也被抢购。

丙种球蛋白也叫免疫球蛋白,通常用于免疫缺陷病患者治疗。那么对于新冠,丙种球蛋白能够起到治疗作用吗?

实际上,在新冠临床相关研究中,丙种球蛋白的作用并不明显。有小型回顾性研究[1][2]发现丙种球蛋白可降低重症新冠患者的 28 日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但随机对照研究[3]和大型 meta 分析[4]均未发现丙种球蛋白对重症新冠患者死亡率或接受机械通气的几率有任何影响。

2023 年 1 月 4 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在线发表《奥密克戎变异株所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专家推荐意见》,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明确提出,不推荐丙种球蛋白。

《推荐意见》截图

《意见》专家组成员、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解立新表示,之所以不推荐丙种球蛋白治疗,是因为缺少循证医学证据。

尽管有部分医院诊疗经验纳入丙球,但在临床实操上,医生们的态度也更加谨慎。浙江省某三甲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李明红表示,现在该不该用丙种球蛋白存在争议;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孟新科表示,自己目前负责医院内 20% 的新冠重症患者,他从未开出过丙种球蛋白的处方,但他知道其他医生开过。

「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大剂量冲击,一定程度上的体液免疫有效,但也可能引发并发症,例如增加心脏负荷。」孟新科对丙种球蛋白谨慎又谨慎,不敢轻易开。

而「抢购丙种球蛋白」由此而起。尽管目前第十版诊疗方案也未提到丙种球蛋白,但网络上「我父亲用了丙球,白肺了 70%,现在已经好了」「我妈妈在 XX 医院,医生用了丙球」等消息仍然层出不穷,部分患者抱着「先备着,反正没坏处」的念头,在医院之外的地方购入了丙球。

曾有医生在社交平台上说,「抢购丙种球蛋白的恶果已经显现,川崎病患者买不到蛋白了。」而在评论下方,是新冠患者们在四处询问哪里有的卖。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这涉及到原则问题:「不得提前储备其他疾病的一线用药作为辅助用药。」在献血人数不足的当下,抢购正在进一步挤压着这些人的生存空间。

同时,医生们还在担心丙种球蛋白私自储存和使用造成的次生灾害。由于丙种球蛋白制剂在常温下放置太久,会导致球蛋白变质,因此通常会 2~8 度避光保存,而自行购买的患者往往不了解这一点,最后即便医生表示可以用丙球,也不会用患者手中的那瓶。

当被医生拒绝后,许多患者舍不得手中高价抢购的丙球,转而去小诊所输液。「这是非常危险的,可能造成过敏、输液反应,甚至诱发心衰。特别是当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差、或肾功能不全,输入丙球后可能会拉水。」彭劼曾遇到不止一个这样的患者,在小诊所输入丙球后,又折腾进了急诊室。「有的患者将免疫球蛋白当成神奇补品,他们希望能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新冠,这是不可能的。」

许多医生都认为,抢购类似的生物制品,和囤退烧药、止泻药等性质不同,各种形式的提前储备都不妥。李明红表示,尽管它的供应量不会直接影响重症患者的数量,但仍可能会造成其他的次生灾害。

「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处方药的源头,究竟是如何流入市场的。这需要上级单位加强生物制品管制,防止进入民间私自买卖。」彭劼表示。

医生们感受到,抢购丙种球蛋白的风潮正在回落。李明红提出这与发热门诊的数量相关,「现在门诊人数已有下降,年后可能会再有一个小高峰,但不会像现在这么厉害。我相信丙种球蛋白的抢购不会更久。」他们仍在身体力行地呼吁不要提前储备,免于让真正的免疫疾病患者陷入断药危机。

近期国家卫健委表示,当务之急仍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要多平台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增加相关药品供应;浙江省医保局发布《关于重申进一步做好慢性病「长处方」医疗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表示将切实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全面落实慢性病长处方服务;上海市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保障用药需求,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等政策,逐步统一辖区内、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品种。

图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平台

致谢:本文经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晓希、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临床药师 靳浩槟专业审核

文中 王尔惠、马晨、李明红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Xie Y, Cao S, Dong H, et al. Effect of regular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on prognosis of severe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J Infect. 2020;81(2):318-356. doi: 10.1016/j.jinf.2020.03.044

[2]Herth FJF, Sakoulas G, Haddad F. Use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revagen or Octagam)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Respiration. 2020;99(12):1145-1153. doi: 10.1159/000511376

[3]Tabarsi P, Barati S, Jamaati H,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on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COVID-19 cas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 Immunopharmacol. 2021;90:107205. doi: 10.1016/j.intimp.2020.107205

[4]Marcec R, Dodig VM, Radanovic I, et al.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therapy in hospitalised adult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v Med Virol. 2022;32(6):e2397. doi: 10.1002/rmv.239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园”(ID:dingxiangwang),作者:yxtlavi,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蒙脱石散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天天快报!看见|东方证券&36氪:强强联手打造双碳领域创业创新IP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