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沉默的真相豆瓣评分 竟然高达9.2分!

来源:搜狐时间:2020-10-19 08:38:03

人人都爱看悬疑类电影,翻看近几十年的推理、悬疑电影你就会发现,大部分悬疑类电影背后都有小说原著。不管是本格推理的杀人诡计过程,还是凶案背后的动机和跌宕起伏的人性,它们通俗,有一个牵扯死亡、犯罪的硬核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冲突强烈。而与高冷的本格推理相比,社会派推理小说似乎更具人文关怀,相较于技术性的本格推理,编剧更愿意探究罪恶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时代症结和社会矛盾,这样的故事显然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同。

还是想说说叙述立场的扭曲。这导致它没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品。成为一种消费这无可指责,但不应该被我们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为了可以过审成剧,中国渐渐发明了一种自制的特色模式,主旋律犯罪推理:1.杂糅了类型叙事和主旋律叙事。上一秒还是主角游走在灰色边缘这种学得非常到位的类型塑造,下一秒是市局领导在大高光下的降神对话:法制社会的根本是以人为本。

这并不是反讽手段(你也不能),而是被当作一种叙事的本体。妥协我理解。但是这部剧这种不协调被放大了,因为这故事。公检律师媒体集体犯罪,只是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到翻案可能,程序正义的结果是获罪。这本身是很荒谬的,是可以很讽刺锋利的。但是全片的意图主要还是在正邪对立上,通过和主旋律杂糅来抵消这种锋芒,悄悄地淡化了这种荒谬,减弱了题材的深刻,损害了故事的文学性。可以理解,但不能说成是优点。

2.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出于某种原因,这种剧在后期大量配音,修改台词。大量的嘴型和台词错位。有时通过剪辑避开,有时没办法就这样放出来期待观众开不见,每集必有。这严重损害了场景和演员的精彩表演。需要观众下场为创作者解释。

3. 发展出了一种片外重新解读的“我没拍都是有苦衷的”的期待。妥协的门槛被降得很低,改词广告宣传等等一通塞进故事,观众的同情和理解被当作了一种资源。“我可以沉默,可以暧昧,你们一定懂的”。要求观众自己重新在脑子里过滤掉硬塞进去的东西。这也是片子想反抗的沉默的真相:大家都把妥协和屈服当作了一种理所当然。观众要是有这种套娃思路的话,还会说“原来主创在第5层,实在是高”。而其实是把技术上的过错推给了环境。

这一切都让人跳出了片子想要营造的语境,无法认真对待它最后的升华和闭环,爽完就结束了,非常遗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上海地铁17号线将延伸至苏浙 方便更多市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