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年后我终于知道了根儿在哪 这才圆满

来源:河南商报 时间:2021-09-27 08:19:51

两年前,一部名为《国家孩子》的电视剧,将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些真实历史,展现到观众面前。数以万计的南方弃婴被称为“国家孩子”。相关部门组织这些孩子沿铁路一路北上,被沿途省份一路收留。

在河南省,也有一些家庭领养了这些孩子。时光荏苒,60多年之后,被河南安阳一对夫妇领养的其中一个“孩子”,在今年中秋节前后,终于找到了在安徽的家乡和亲人,并将于9月27日携家人跨省祭祖认亲。

河南商报将联合大河报、安徽新安晚报,见证一场跨越数百公里、60余年的认亲行动。

“你不要把小宝扔下”

1959年秋,30多岁的徐立珍走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七广村的家门,这个平时胆小本分的中年妇人,紧紧怀抱着当时家中最小的儿子,渡过黄雒河,来到芜湖坐轮船,历经几百公里到达上海市,她走到当时最繁华的百货大楼附近,将不到一岁的小宝放在早就准备好的篮子里,下了下狠心,转身快步走到暗处躲起来,直到看见有人抱起了啼哭的小宝,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这是1959年至1961年间现实的一隅。根据资料介绍,彼时南方水灾严重,导致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一带外流人口陡增,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乞讨糊口。

小宝是当时家中最小的儿子,从一出生就乖巧可爱,徐立珍的大女儿、当时已满14岁的季益秀最爱的就是这个小弟弟。

当时,季益秀在大队当妇女主任,即使还能分一点粮食,可也顾不住全家人的口粮。母亲徐立珍总将家中的粮食让两个大孩子和丈夫先吃,自己用来哺乳小宝的奶水却如早已干涸的枯泉。

七广村是个穷村子,眼看小宝越来越瘦弱,她听说不少乡亲为了让家中小儿活命,跨越百里,将亲生骨肉遗弃至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期望得到好心人收养,甚至当时还流行一句话,“送到上海就能吃饱饭了”。

女儿季益秀像是识破了母亲无奈且心酸的想法,得知母亲要去上海寻找表姐要点粮食,她专门拉住母亲:“你不要把小宝扔下。”

“认亲没别的目的,我要知道自己的根”

从上海市回到七广村,徐立珍大哭了一场。

根据《上海民政志》记载,上海社会福利机构在1958年共收容婴幼儿1770人;1959年收婴3525人;1960年1~3月,共有弃婴5277人入院,最多一天收容109人。

由于城市粮食匮乏,在国家民政部门统筹安排下,这些弃婴被火车搭载,转送至全国各地,几乎是走一路、安置一路。

徐立珍的儿子小宝,就搭乘上海发出的火车,一路向北,最终被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清池村村民王作林和刘先知夫妇收养,改名王文书,安然度过了60余年的岁月。

“小的时候,我从邻居口中得知,自己是被父母抱养来的。”王文书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9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安阳市,第一次见到了已逾花甲之年的王文书,一米七多的个子,身材瘦削,谈吐有度。家中窗明几净,客厅北面墙上是两个孙女的照片。

王文书告诉记者,9月15日晚上,一直帮助他寻亲的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说,他与远在七广村的兄弟季益寿通过比对,认亲成功。

“我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都已经过世,安徽的亲人还剩一姐一兄一弟,认亲没有别的目的,我终于知道了根儿在哪,这才圆满。”王文书说。

他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养父母对我视如己出,他们在世时,怕他们伤心,我从没动过寻亲的念头。”王文书说,“1981年、2004年父母相继去世后,我才在2007年开始尝试寻亲。”

寻亲之路的跌撞和羁绊,数度让王文书丢失了信心。转机出现在2021年年初,王文书向一个基因检测机构递交唾液样本,寻找到一位同样寻亲的远房亲戚、也在安阳定居的王福存;之后,他们又联系到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协会的一名志愿者王砚萍恰巧也在安阳市,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和质询后,协会最终将二人的出生地定位在了安徽省芜湖市的无为市。

“原本我们计划在今年7月19日带领王文书和王福存二人前往无为市寻亲。”志愿者王砚萍对河南商报记者说,“但因为水灾和疫情,不得不推迟了原本的计划,而在此期间,王福存收到了与无为市一家基因比对成功的好消息,于是我们决定,9月13日,一起去认亲,再帮王文书找家。”

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9月11日晚,王文书接到了季益寿的电话,“他说,邻居给他发了一份我的寻亲信息,他发现我们两个很像,于是我们约好,13日他也来七广村见面,我们一起验血检测。”

9月13日,当王福存认亲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时,季益寿突然向王文书走来,所有在场的人惊呼,“这不是双胞胎吗?”

王文书回忆当天的情景,“个头、身材,还有我们自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白的头发……甚至当第一眼见到他,我就认为他是我的亲人。”

今天,他将携家人祭祖认亲

但之前的失败经历,让王文书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一旁的王砚萍通过与季益寿聊天发现,他的地址就是协会会长提供给她的、稍后带领王文书去寻亲的地址,“这么多的巧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王砚萍说,“我们马上给他们采了血,加急送到检测中心进行比对。”

结果在两天后出来。9月15日六点左右,王砚萍接到了协会会长李勇国的电话,挂了电话,她转向王文书,激动地叫着:“王大哥!别忙了!你的信息比对上了!”

即使已时隔近半个月,王砚萍在讲述过程中依旧激动得哭了出来,她哽咽着说,王文书听到后,一行四人不由自主地抱头痛哭。

9月26日晚,王文书已携家人到达安徽省无为市,27日上午九点半,他们会先到仓头镇的季氏祠堂,参加祭祖仪式,之后会前往七广村,季益寿和兄姐的家人在季家老宅等着他——这个流落在外的“孩子”,终于要回来了。

杨祖华是王文书大姐季益秀最小的儿子,如今他在广州定居,这次他要代表家人回乡看望这位二舅。遗憾的是,母亲季益秀早些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如今在江西省景德镇,认知能力丧失、生活不能自理。二舅被送走的那段往事,都是母亲没得病时告诉他的。“前阵子,我们告诉母亲,舅舅找到了,姐姐告诉我,母亲的眼神有一些波动。”杨祖华说。

还有更多等待寻亲的“国家孩子”

距离认亲越来越近,王文书也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复杂的思绪。

他说,他从不埋怨自己的亲生母亲,他也理解母亲的做法:“我知道,她是想让我活下来。”

王文书对现有的一切都抱有感恩之心,养父母终其一生,没有孩子,在收养王文书之后,他们又收养了一个比王文书小六岁的女孩。夫妇二人倾其所有抚养孩子们长大,提起养父养母,王文书有着无尽的感激,“亲生父母给了我生命,养父母也给了我好好成人的机会。”

王文书会在闲暇时琢磨自己在季家的名字,“弟弟叫益寿、哥哥叫益福,我觉得家人应该给我留了个名字,叫益禄。”他笑道。

王砚萍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因为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努力,如今已有不少家庭主动向其登记信息,王文书是她经手的第39位寻亲成功者,她希望通过王文书、王福存等人的成功寻亲案例,让更多在三年困难时期遗弃孩子的家庭和被遗弃者站出来,主动录入信息,“当时,国家和各爱心家庭给了这些孩子活下去的机会,现在,我们想让这些‘国家孩子’寻找到他们的根。”(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创耀科技披露招股说明书 自身高负债下“骚操作”不断
下一篇:最后一页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