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阡村位于义亭镇上佛路边,是当地有名的“古村落”。“90后”楼思佳的加入,为全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动力。
楼思佳今年30岁,2011年从部队退伍回到土生土长的王阡村,成为一名新农人。2013年12月起,当上了这个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村子的党支部委员并连任至今。
带头谋发展
王阡村有183名党员,如何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楼思佳想着要以点及面去带动、感染村民,最终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2017年,他与村两委商讨后,通过拉赞助、党员自筹、购买二手设备等方式,打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党员活动室。
“从那以后,村里每个月都要组织党员学习先进、召开座谈交流会、回看老电影、重温党性等活动,党建工作走上数字化轨道,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村民生活条件逐渐变好,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凸显出来了。楼思佳自掏腰包为村里的空地进行了车位规划,将有限的公共土地资源建成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立体停车场;整修好健身器材,组建篮球队,并从2014年开始组织、举办“义亭镇农村杯篮球赛”……村民的休闲健身活动方式越来越丰富,村民归属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村里关闭9年之久的老祠堂翻修后重新敞开了大门;两口门口塘得到了彻底治理;雨污实现彻底分流。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后,楼思佳开始琢磨王阡村未来农产品发展的新思路。
“玩转”农产品区域链
“今天有新鲜青菜30多斤,谁需要?”
“麻烦送到楼永军家,我家要3斤青菜。”
负责配送的人员,收到信息后会第一时间将青菜送到农户家里。在王阡村的微信大群里,每天都有许多这样的互动信息。这是村里实行的农产品村集体代收代卖的方式之一,这也是楼思佳一手打造的农村农产品区域链其中一项内容。这个新思路的产生与抗击新冠疫情息息相关。
疫情防控中,楼思佳发现村里很多老人都暂时失去了收入来源。因为各大市场严格管理出入人员,使许多自产自销的农民没有了固定销售地点,他们便直接在村内,甚至在路口直接摆摊销售。这对安全和环境卫生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农产品的销售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我结合疫情期间的红色代购员和美团、叮咚等网络卖菜模式,在村里开始进行村集体代收代卖。再利用村闲置无法再就业人员,对村子环境和农户地理位置十分了解的优势,把农产品直接送到农户家中。这个举动解决了美团、叮咚等大平台都无法完成的进入消费者家中最后的100米的难题。”楼思佳笑着说。
在楼思佳的项目书中,有一组数据统计得明明白白:目前村里常住人口4000余人,人均一天摄入1.5斤蔬菜;村内耕地面积为6500亩,种植农产品约为800人,年产量约为1625吨;品种多为玉米、青菜、花生、红薯等,50周岁以上空闲人员约为300余人。也就是说,村里既有足够的蔬菜供应,也有足够的配送人员。“通过村集体收菜、村民买菜的中间差价完成盈利,解决了配送人员的报酬。”楼思佳介绍。
农产品村集体代收代卖后,实现了“一举多赢”。既解决了自产农民销售难的问题,也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对于村集体来说,减少了私自摆摊导致残菜烂叶随意丢放问题,解决了村内环境卫生差;同时也让闲置人员在自己家门口再就业。
“未来,也可以利用我们村临近四海大道、国贸大道两条主干道,相邻国际海洋冷链市场,打造更大规模的区域农产品供应、销售和配送链,真正地让农户在家门口工作赚钱。我们还会利用临近市场采购优惠的优势,结合直播等销售方式,带动村内农民致富,让我们村变成农产品多元化、产品多样化的线上农副产业交易专业村。”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楼思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