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本土药企爱生医药被华润医药收购。10年间,华润河南年营收从17亿元涨至163亿元。
10年间,郑州经开区的医药企业从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近70家(郑州市管辖的有143家)。
随着医改的深入,两票制、带量采购的政策出台、执行,以及医药批发市场的放开等,医药行业越来越集中化发展,大企业利润削薄,中小企业优胜劣汰,洗牌加剧。
辉煌
本地药企被国企收购营收翻着跟头涨
2000年8月,爱生医药在郑州市二七区成立,主要经营急救解毒用药、肿瘤用药、血液病用药、肾移植及透析用药、心血管用药、糖尿病用药、各种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
因为定位精准,短短几年,爱生医药已发展成为河南省首批通过国家GSP认证、ISO9000质量认证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成为全国医药商业企业100强之一、郑州市20家高成长型民营企业。2009年,爱生医药在经开区拿下十几亩地,开始迁往经开区。
2010年,爱生医药被来河南布局的华润医药收购,华润河南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华润河南”)正式成立。
2021年1月份,华润河南再迁占地42亩的经开区新址。2021年12月,华润河南凭借2020年营业收入163亿元,位列2021河南服务业企业百强榜单第9名。
2006年,央企中国医药集团进驻河南的第一个动作,是重组郑州九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个动作,是在经开区拿地。2008年,国药控股河南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河南”)正式挂牌。
接下来,就是其一路开挂时刻。2011年销售额从2007年的0.87亿元增至近34亿元。2021年10月份,国药河南凭借2020年营业收入259亿元,位列2021河南服务业企业百强榜单第5名。
2021年,国药河南销售收入实现312亿元,利税合计17.5亿元,连续11年居河南医药流通行业榜首。
变化
从写字楼搬到小院,房租能节省三分之一
2022年2月份,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前往经开区采访一家医药企业时,正遇上该企业搬家。
该药企2021年初刚从省内一地级市搬到郑州经开区,装修得好好的高档写字楼,为何只用了一年就弃之不顾?
该公司负责人称,公司租的写字楼300多平方米,一年租金要30多万元,现在搬到经开区一个小院里,400多平方米才要20万元。
“现在生意不好做,得省钱。”该负责人称,来郑州前,预计每年的销售额可达到3.5亿元,结果2021年只实现了1个亿,为了节约开支,就选择了搬家。
中小医药物流企业生存困难,在河南贝金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涛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账期太长,客户一般半年内才能回款;二是医改的两票制、带量采购,削薄大企业利润,给中小企业带来生存压力。
说法
入行前3年是个坎,至少投入1000万元
医药行业是否真如外界传言的“利润高企”?对此,一家医药企业负责人苦笑:净利润率只有1.5%左右。
但入行就得重投入,前3年至少得1000万元左右。
第一年筹备期,房租+设备+人员工资+水电+日常消费,就得500万元左右。其中设备费用占55%,房租占35%,员工工资占10%。水电、日常消费占比较小,可划归到房租支出项。
设备是指两台AGV自动分拣,每台售价40多万元,两台就是八九十万元。这还不算其他办公用品。
2020年10月27日,《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开办药品批发企业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出台后,很多新开办的医药企业急租医药仓,面积至少得4000平方米。
每家医药公司,21个员工是标配,一般情况下得30多个员工。
“60%的新公司,第一年都赔钱。”上诉负责人称,第一年赔钱了,第二年还可以坚持,如果这一年仍然没找到核心产品,那么第三年还可以再坚持。如果第三年继续赔,这个公司就会退出。
发展
两票制、带量采购政策出台加剧医药行业洗牌
2019年之后,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医药行业进入了洗牌期。
先是“两票制”的推行。2017年1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明确,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以期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2018年6月底前,河南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两票制”。当年,河南省药品、耗材共计节约费用63.07亿元。
紧接着,2019年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带量采购出台。
这两个政策的执行,让医药企业开始分化。
大企业因为规范,拿到了更多订单,比如国药河南、华润河南,省内80%的带量采购订单都给了这些企业。而一些中小企业,优胜劣汰面临洗牌。
业内预判,未来5年内,国内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词还是“集约化”。(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吴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