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规模和数量史无前例。
然而,应届生的“求职保卫战”从来都不是从毕业那一刻才开始的。参加校招时,简历上没有一两段大厂实习经历,绝对算得上出师不利。
作为一段“前置”的职业生涯,实习给准职场人们带来了怎样的体验呢?
“大三开始实习?亲身经历告诉我,晚了!”
大三的时候,当室友开始准备考研,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毕业了,应该找份实习提前适应一下职场。
本以为自己是985的,也在校学生会待过2年多,找份实习应该很轻松。没想到竟然经历了3轮面试,为一个实习offer忙前忙后快一个月。
好不容易入职了,我发现身边有一半实习生竟然才大一大二。即便同是大三的,人家简历上也有不止一份大厂实习经历了。
整整3个月实习,我都是在焦虑中度过的。名校背景并不会让我毕业后的求职更轻松,相反,有同等学历的卷王们早就开始“刷简历”了。不用等到毕业,我的起跑点已经比他们晚了一两年。
往日不可追,只能好好提炼自己在这唯一一段实习经历中的收获,全力攻校招了。
“实习工资3000,每月开销4000,生活全靠爸妈补贴。”
找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大学选择一线城市有多重要。
学校坐标成都,对于想进互联网行业的我而言,在本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大厂实习简直比登天还难。为了打破地域限制,大四课不多的时候,我决定去北京待小半年,为毕业后找工作多做准备。
确认实习offer那一天,我信誓旦旦发微信给老妈,告诉她这学期不用给我生活费了。
结果真到了北京,找房子的时候傻了眼,实习工资每月3000块,房租就要交掉2000,伙食费省吃俭用也要1500(北京的物价真的好高!),再加上交通费、话费、水电费…杂七杂八加起来,每月开销至少4000元,还是要靠爸妈贴补。
同学嘲笑我:“真·倒贴式实习!”而我也没什么别的办法,只能一边羡慕学校在本地的实习生,一边安慰自己这是在为毕业后的求职积累经验。
“好的领导,是我实习成功的一大半!”
大厂实习5个月,最庆幸的是遇到一位好领导。
起初我对leader的印象并不好,因为快递一份资料给客户没及时反馈单号,入职第一周我就挨了一顿训。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点小事,至于吗?”隔天就闹脾气请假了。
调整好心情去上班的那天,leader说:“中午点外卖吗?帮我也带一份吧,待会转账给你。”
一起坐在休息区吃饭,她突然问:“点了外卖,你会不会关注APP上外卖小哥的轨迹,看他有没有去取餐,什么时候能送到?”我点点头。
leader接着说:“工作中也是一样的,哪怕是小事,我也希望看到推动的进度和结果,而不是一点回响都没有。”
那之后我再跟leader沟通,就没了之前的胆怯与避让,而是把她当成学姐,凡事多请教。而她也愿意耐心教,从一些职场细节到实习汇报怎么做……
我现在特别希望明年能再过来实习,然后转正继续和她一起工作。
“去了大厂,我才知道勤工俭学和实习的差距。”
家里经济状况一般,所以我高考结束后就开始勤工俭学,自己赚生活费了。从超市促销、产品地推到家教、图书整理员,各种兼职我都做过。
我一度认为那些经历就是实习了,直到大三辅导员推荐我进入一家大公司的市场部,我才认清“勤工俭学”和“实习”的差距。
打零工干的多是无脑的体力活,周围人的态度都很消极,属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种,大家聚在一起就会讨论怎么省力、怎么浑水摸鱼。
在大公司的实习,周围同事有名校海归、有985研究生,大家很关注工作成果,会一起脑暴讨论怎么项目完成得更好。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变得很积极,工作很有热情。
市场部的工作内容多且杂,经常接触不同活动的执行安排,需要跟不同部门的同事打交道,时不时还需要抱着工作电脑回寝室加班。但我乐此不疲,每一天都精力充沛!
“多希望每周有9个工作日……”
研究生第二年,比搞科研更惨的是在实习和学术的夹缝中生存。
导师要求很严,要求周一到周五必须去他办公室签到。而实习单位也要求每周至少打卡4天,否则拿不到实习证明。
于是我的日常就是去导师办公室签个到,然后找个理由再去实习单位报到。两边来回拉扯,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不少,害怕自己不能如期毕业,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
我理解导师要对我们的学业负责,也理解公司对实习生的坐班要求。但即便研究生毕业,最终还是要找工作啊,而大公司又偏爱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除了靠实习经验弥补,我也想不出别的解决办法。
好希望每周有9个工作日,让我能平衡好学业和实习。
“实习让我成功试错。”
双非金融专业学生党一枚,上学期间其实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读这个专业,在父母的期待下,我总觉得自己毕业后会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端起高大上的“金饭碗”,或者像《华尔街之狼》里的小李哥一样活得潇洒。
真实的实习却是,每天跑银行求介绍客户,或者去办理开户,又或者给大爷大妈推荐基金产品。除此之外,就是每天开不完的大小会议。
回头再看看学校里学到的内容,只能说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不高,跟实际工作有天壤之别。
好在我还有2年才毕业,打算再试试其他行业和职位的实习,为毕业后转行做点准备。至于这段3个月的实习经历,就当是有效试错了吧。
应届生人数激增,校招岗位缩水,这是大学生实习越来越“卷”的根本原因。
根据《2022中国企业校园招聘与实习生项目实践调研报告》,超6成企业会招聘实习生,并把实习项目作为“前置校招”,渗透进校园里的大二、大三学生,提前锁定、精准筛选对口人才。
换个视角,对于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实习的意义又是什么?
为了赚点实习工资贴补生活?为了提前感受真实的打工状态?为了简历在校招中脱颖而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习更像是一段低时间成本的探索,让你多一些机会探索自己究竟适合哪个行业、哪些工作机会,适应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实习过后,就业压力不一定会变小,但你一定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