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友与石为伴他自学篆刻三十余载 如今为迎亚运而创作

来源:每日商报时间:2022-04-24 11:22:01

家住西湖区北山街道友谊社区的杨云浩是社区里的“老明星”,因为他的篆刻让邻居们印象深刻。

“万里江山一颗印。我的爱好不少,但最爱的还是与石头为伴。”杨云浩总是笑着这样说。

自制工具、自学手艺

把兴趣变成一辈子“缘分”

谈到和篆刻结缘的契机,就要回溯至30多年前。

“我一直对书法雕刻有兴趣。当时我爱人在外地工作,家里常常就是我一个人,于是我开始自己琢磨篆刻,慢慢自学。”杨云浩回忆,最初学篆刻的时候,没有工具,他就自制工具;刻刀贵,他舍不得买,就把身边能用的木头做成刻刀手柄,再用磨刀的砂板一点一点地将厚厚的铁块磨制成锋利刀片。

打开杨云浩的木质工具箱,里面装有尺子、牙刷、铁丝和大大小小数十把形态各异的刻刀,这些全是他这几十年来自己研制的工具。刀头插进木头里面,外面用线一层层缠裹住,光滑的木柄能看出岁月的痕迹,但篆刻的刀头依旧锋利。

不仅工具是自制的,杨云浩这一身的手艺也是自学成才。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他不仅常常去西泠印社参观;还从书籍报纸上的印拓版块学习,逐步临摹;有时还会去印章店“偷师”,学习师傅们刻印的手法;如果碰上雕刻展,他一定去“打卡”参观,体会大师作品中的内蕴与美感。

初学时,杨云浩用青田石练手法,尽可能节省:“我就是个爱好,所以也没有经常买玉石,现在用的这块就是我从别人丢弃的装修废料中捡来的。”

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废料”,经过一番精心打理,摇身一变成为让社区里的亲朋友邻啧啧称赞的艺术品。

上至同龄老人,下至刚上学的孩子,不少人都慕名而来想找杨云浩帮忙刻章,他都来者不拒,甚至有时候自费购买印石。“我本来就喜欢篆刻的过程,又能给别人留个纪念,何乐而不为?”杨云浩说。

古时君王执掌天下,全凭一副玉玺。在杨云浩看来,印章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重大,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对于篆刻艺术,他的内心满是尊重与敬畏。

生活中有感而发 为迎亚运而创作

杨云浩认为篆刻是有生命力的,所刻的每一方拓石、每一枚印章,灵感都源于生活,发自内心。他细心地将所有刻过的章都拓印下来收集成册,厚厚数本册子,彰显着他对篆刻无限的热爱。

对于一位篆刻爱好者而言,熟练掌握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是基本功,杨云浩家中有两本已经泛黄的篆刻字典,里面的字他基本都刻过。在娴熟技艺的背后,杨云浩没有系统的学习与行家的指点,凭的就是那一份执着。

一想到再过几个月,杭州亚运会即将举办,杨云浩就充满期待,他也想用自己热爱的艺术方式迎接亚运。

于是,他捡来别人装修剩下的石板,雕刻了亚运吉祥物。由于篆刻的石板太大,没有那么大的印泥盒,拓印时老人用牙刷将印泥一点一点刷到石板上。最后,拓印出生动可爱的“宸宸”“琮琮”“莲莲”。

“亚运会开到了杭州,这是整个城市乃至是国家的盛事。我也期望能为亚运服务,就想把吉祥物篆刻下来,展示我们东道主的风貌。”杨云浩表示,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除了篆刻亚运会的吉祥物,他还篆刻了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共同汇成了《杭州欢迎您》这幅作品,从石材的选择到画画构图,再到最后的篆刻,整篇作品前前后后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他却不觉得辛苦,倒觉得是一种生活乐趣。

“在篆刻这件事上,最感谢的还是我的妻子。因为篆刻会产生很多石粉,很脏,都是她帮忙收拾整理的。也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我才能专心致志搞自己的兴趣爱好。”杨云浩说。

友谊社区经常组织书画社活动,只要有时间,杨云浩都会参加,认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探讨篆刻技艺。他说,如今的自己,似乎可以真切地领悟到“笔断情不断,字断意不断”的篆刻内涵,享受镌刻的意趣。(实习记者 江晓微 商报记者 王然 通讯员 任婷)

关键词: 以刀为友 与石为伴 自学篆刻 西湖区北山街道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丁兰街道有三个70后“老男孩” 他们是后勤保障的“大管家”
下一篇:最后一页